腔里拉魂-從拉魂腔到柳琴戲的傳承與變遷

腔里拉魂-從拉魂腔到柳琴戲的傳承與變遷

《腔里拉魂-從拉魂腔到柳琴戲的傳承與變遷》是2009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孔培培

基本介紹

  • 作者:孔培培
  • ISBN:9787503937255
  • 頁數:340
  • 定價:40.00元
  • 出版時間:2009-6
內容介紹,音樂轉型,

內容介紹

柳琴戲——脫胎於清代中葉出現的拉魂腔,20世紀50年代具有了官方文化體系下的“劇種”身份認同,今天已成長為活躍在魯南、蘇北交界區域並在全國頗具影響的地方性大劇種。本文借用“拉魂腔”名稱中特有的時代性因素(下限於1953年)來指代這一藝術形式沒有得到官方體制認可之前所具有的藝術特性與生存狀態;借用“柳琴戲”這一新中國建立初期產生的劇種名稱,指代同一藝術形式在新文化體制下的種種狀態。從拉魂腔到柳琴戲,從乞食行為的民間腔調到活躍於蘇、魯地區的地方劇種,在這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中,藝術本體的變化和社會功能的轉型是本文所要關注的核心問題。

音樂轉型

拉魂腔,藝人俗稱為“怡心調”,意思是可以在基本曲調的基礎上自由發揮,演唱具有很大的隨意性。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經歷了記錄整理、定腔定譜、樂器改良、豐富伴奏、創立新腔等一系列改革後,柳琴戲音樂最終完成了由“怡心調”向規範記譜、依譜唱奏的轉型。
其次是劇目的轉型。由於沒有固定的文本作為依據,拉魂腔藝人在表演時需要依據隋節梗概,通過套用“篇子”的方式,進行一定程度的即興創作與表演。20世紀50年代劇目上本定詞,柳琴戲完成了由“幕表戲”向“劇本制”的轉型。
藝術本體轉型的同時,柳琴戲的內部組織與社會功能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具體體現在表演主體身份的轉換、表演機構的轉型、傳承方式的變化以及藝人與觀眾、政府之間關係的不同等等。文藝政策的巨觀決策、新文藝工作者的具體指導、歷次會演的加速催化是拉魂腔向柳琴戲轉型的外力所在。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柳琴戲不斷推出精品劇目,多次進京匯報演出,演員入圍戲曲梅花獎,劇種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述種種都標誌著今天的柳琴戲已經成為了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地方知名劇種。如果說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的轉型是柳琴戲劇種史上第一次飛躍的話,那么,20世紀90年代的變化無疑已經構成了第二次飛躍。只不過,第一次轉型是一種外力作用占主導的“被動”轉型,而第二次變化更多的是柳琴戲積極向大劇種、向舞台精品工程靠攏的“主動”選擇。
從拉魂腔到柳琴戲,從地方小調到地方知名劇種,實際上是中國眾多劇種成長所經歷的共同歷程的縮影。
本文以柳琴戲一個劇種為視角,以一個國營劇團為個案,以20世紀50年代戲改為中心,展示了歷史轉型中戲曲藝術本體和社會角色的傳承與變遷,從而揭示了社會力量與藝術形式之間的連帶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