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缺血再灌注損傷的MRI磁敏感成像研究》是依託蘇州大學,由邢偉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腎缺血再灌注損傷的MRI磁敏感成像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邢偉
- 依託單位:蘇州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缺血再灌注損傷(IRI)是腎移植最常見的併發症,導致腎細胞功能、代謝異常,並且加重腎臟結構的破壞。血清肌酐水平是目前臨床監測IRI的主要手段,但是敏感性低,無法早期反映組織病理生理的變化。本研究創新性地利用磁敏感成像(SWI)對腎臟IRI進行針對性研究。腎IRI24小時內腎間質記憶體在大量散在的紅細胞,甚至是小出血灶;24-72小時腎小管上皮細胞同時出現凋亡和再生。SWI對出血的高敏感性使其能夠較其他技術更早的觀察到上述的病理變化。除了形態學上的變化,本研究利用SWI相點陣圖定量分析腎靜脈的血氧飽和度,比較IRI發生前後、治療前後腎靜脈血氧飽和度變化,並與血氧水平依賴成像進行橫向比較,探討SWI在功能學方面的價值。本研究利用SWI從功能學和形態學兩個角度研究腎IRI,研究結果對於IRI的早期發現和治療有重要價值,有助於改善患者預後,提高生存質量。
結題摘要
人體重要臟器(如心、腦、腎)的缺血性損傷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在臨床實踐中,腎移植是腎臟缺血-再灌注損傷(IRI)最多見的病因。腎臟缺血再灌注可導致腎組織變性、腎功能衰竭,甚至壞死等,是臨床醫生關注的重點。IRI過程中,腎臟皮髓質血流灌注及血氧飽和度的變化、腎小管內紅細胞管型、間質內紅細胞滲出等為SWI成像提供了組織學基礎。 本項目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動物實驗及臨床試驗兩個部分。動物實驗通過夾閉腎動脈構建腎臟IRI的動物模型,比較腎臟IRI前後常規MRI、SWI和BOLD-MRI的特徵,評價SWI在腎臟IRI診斷中的價值及其病理學機制。臨床實驗通過收集腎移植病例,比較移植腎功能正常者和移植腎功能延遲恢復(DGF)患者SWI差異及其與血清胱抑素C的相關性。 動物實驗結果證實SWI顯示腎臟外髓帶(OM)比T2WI更有優勢。與T2WI相比,SWI能更好的顯示IRI後不同時間點腎臟OM完整度的變化。IRI前及IRI後0.5 h兔腎T2WI和SWI圖像上外髓帶未見點狀出血點。IRI-24 h、IRI-48 h在T2WI上顯示少量點狀出血灶,而SWI顯示出血灶更加清楚。SWI顯示IRI後24、48h出血點的平均數目多於T2WI, SWI對出血灶檢出優於T2WI。病理組織學顯示IRI 0.5 h腎小球囊腔擴大,腎小球皺縮,小管上皮細胞腫脹,腎小管管腔擴大,間質水腫、充血;IRI 1h左腎OM腎小管上皮細胞明顯水腫,小管周圍大多數毛細血管和直小血管受壓;IRI 12 h左腎OM腎小管上皮細胞水腫明顯,偶見壞死,腎小管管腔擴大,小管周圍大多數血管受壓;IRI 24 h和48 h左腎OM腎小管上皮細胞水腫較輕,細胞壞死和管型較多,部分小管周圍血管充盈,間質可見少量炎性細胞浸潤。 臨床試驗證實DGF患者SWI皮髓質交界區可出現境界模糊的異常低信號灶;移植腎功能正常者在常規MRI與SWI上均未見明顯異常信號灶。SWI與常規MRI發現DGF有異常低信號灶的陽性檢出率為: 44.4% vs. 3.70%。DGF在SWI上出現異常低信號灶與血清胱抑素C水平之間呈正相關。 本項目系統而全面的研究論證了SWI技術在腎臟IRI中的價值,為臨床評價腎臟IRI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