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動脈瘤

動脈瘤並不罕見,約占內臟動脈瘤的19%。80%為單側,17%為腎內型,30%呈多發性。男女發病率大致相當,約50%於50歲左右明確診斷。起初認為其發生率極低,直到選擇性腎動脈造影套用後發現其並不少見,目前認為發病率0.1%~0.3%。按照形態和部位可分為:囊狀動脈瘤、梭形動脈瘤、腎內動脈瘤和夾層動脈瘤、假性動脈瘤,其中以囊狀動脈瘤最為常見,約占93%。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aneurysm  of renal artery
  • 就診科室:外科
  • 常見發病部位:腎
  • 常見病因:動脈壁結構損傷、腰部的鈍擊傷、貫通傷,以及穿刺活檢、插管等、膠原血管病、多發動脈炎等
  • 常見症狀:高血壓致頭暈、頭痛、胸悶、心悸、噁心、嘔吐、血尿、疼痛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1.動脈壁結構損傷
嚴重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腎動脈內膜潰瘍、中層退行性變、彈性纖維斷裂及動脈狹窄後擴張;先天性纖維肌性發育不良和艾-當綜合徵(EDS)相關的彈力層薄弱、血管脆性增加等均可造成動脈瘤形成。
2.損傷
腰部的鈍擊傷、貫通傷,以及穿刺活檢、插管等醫源性損傷,導致腎動脈管壁完整性受損,導致動脈瘤形成。以夾層和假性動脈瘤多見,特別是右腎位置偏低,容易受到創傷的打擊。由於假性動脈瘤壁由纖維和炎性組織構成,極易破裂。
3.自身免疫疾病
如膠原血管病、多發動脈炎,與結核、梅毒相關的免疫反應等。常見於腎內型,大多為多發或雙側發病。

臨床表現

高血壓是腎動脈瘤最常見的症狀,臨床特點為血壓持續性升高,以舒張壓升高更為明顯,一般藥物難以控制,常有頭暈頭痛、胸悶心悸、噁心嘔吐等症狀。原因與動脈狹窄、微小腎梗塞、分支受壓導致腎臟血流灌注減少有關。
部分患者可出現肉眼或鏡下血尿,這與高血壓、動脈瘤壓迫腎盂、血栓脫落、腎動靜脈瘺形成導致回流障礙有關。
腎動脈瘤擴張壓迫周圍臟器或腎梗塞可導致持續性疼痛,突然出現距離腹痛應警惕破裂或先兆破裂可能。此時患者往往出現失血性休克的症狀。
相當一部分患者無明顯自覺症狀,當瘤體較大時可觸及搏動性包塊,上腹部可聞及收縮期雜音。

檢查

1.X線
X線平片上見約1/4的腎動脈瘤可發生鈣化,鈣化呈蛋殼樣花環狀多為邊緣性鈣化,位於腎門附近。靜脈腎盂造影大多無異常,若動脈瘤增大壓迫腎盂時可見充盈缺損。
2.彩色都卜勒超聲
可了解動脈瘤、腎動脈狹窄及血流情況,同時因其方便、無創,多用於篩查。
3.腎動脈造影
腎動脈造影為最可靠的檢查方法,可直接顯示動脈壁的囊狀膨出或梭形擴張,單發或多發可大可小,部分有動靜脈瘺時,可見腎靜脈早顯,供血動脈有代償性增粗並扭曲。
4.CT
CT平掃為腎內或腎旁稍高密度腫塊,邊界清楚、光滑,邊緣可見弧形鈣化。增強掃描一般明顯強化,強化程度高於腎實質,接近於動脈。有時可見到供血血管與瘤體相連。當有血栓形成時,強化可不均勻;合併動靜脈瘺時,造影劑快進快出。

診斷

患者多無特異性症狀,對於體檢發現腹部搏動性腫塊或血管雜音、平片提示腎門區域環狀鈣化、不明原因血尿、繼發高血壓且除外其他疾病,要考慮本病可能,輔助檢查可明確診斷。選擇性腎動脈造影、數字減影、彩色都卜勒超聲以及磁共振成像檢查等均可確診。

治療

腎動脈瘤傳統的治療方法是外科手術。傳統手術治療原則為切除動脈瘤、維持正常的腎功能。方法包括腎動脈瘤切除結合原位修補、自體靜脈或人工血管間位移植或轉流;離體低溫灌注、腎動脈瘤切除並修補、自體腎移植等。
近年來介入治療因其創傷小、效果顯著、簡單安全的特點,已經部分替代手術方法,成為腎動脈瘤首選。方法包括動脈瘤栓塞、覆膜支架腔內隔絕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