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氣下陷

脾氣下陷一般指本詞條

中醫病證名,亦指中醫病機。中氣下陷,屬氣陷證的一種,多由氣虛發展而來,是指脾氣虛損,升舉無力,氣機下陷,降多升少,對臟腑維繫升舉之力減弱,內臟器官位置相對下移,脾氣虛陷,可導致清濁升降失調,清陽不升,濁氣不降,故可並見少腹脹滿重墜,便意頻頻之症,可形成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病症。

基本介紹

  • 別名:脾氣下陷
  • 就診科室:中西醫結合科
  • 常見病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以致脾胃氣虛,運化無權,清陽下陷所致
  • 常見症狀:飲食減少,體倦肢乏,少氣懶言,面色萎黃,頭暈眼花等
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審證要點,鑑別診斷,辨證施治,

病因病機

多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以致脾胃氣虛,運化無權,清陽下陷所致。正如李東垣所說:“皆有脾胃先虛,而氣不上行之所致也”(《脾胃論》)。脾胃為營衛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氣虛,納運乏力,故飲食減少,少氣懶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虛則清陽不升,中氣下陷,故見肛脫、子宮下垂等。清陽陷於下焦,郁遏不達則發熱;氣虛腠理不固,陰液外泄則自汗。
其形成原因主要有:脾氣虛發展,久泄久痢,久病體虛,勞累過度。以上諸因,引起脾氣虧虛、升舉無力,反而下陷,導致中氣下陷。
本證大多由脾氣虛發展而來。《諸病源候論•痢疾諸候•脫肛候》:“肛門大腸候也,大腸虛冷,其氣下沖者,肛門反出。亦有因產用力努偃,氣沖其肛,亦令反出也。”《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陰挺出下脫候》:“胞絡傷損,子髒虛冷,氣下沖則令陰挺出,謂之下脫。亦有因產而用力偃氣而陰下脫者。診其少陰脈浮動,浮則為虛,動則為悸,故脫也。”

臨床表現

多兼有氣虛和氣陷兩種證候的臨床表現。往往會出現飲食減少,體倦肢乏,少氣懶言,面色萎黃,頭暈眼花,大便稀溏,舌質淡,脈虛,以及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陰挺等。伴有頭暈目眩,肢體困重倦怠,聲低懶言。多見於胃下垂、腎下垂、子宮下垂、脫肛及慢性腸炎、慢性痢疾等病。
1.脘腹重墜作脹,食入尤甚──脾氣虛升舉無力內臟下垂,進食胃腑重墜更甚。
2.便意頻數,肛門重墜──中氣下陷。
3.久痢不止,甚或脫肛──久痢脾氣虛甚,不能固攝。
4.子宮下垂──脾氣升舉無力。
5.尿濁如米泔──脾虛氣陷精微不能輸布而下流膀胱。
6.少氣乏力,肢體倦怠,聲低懶言──全身機能減退。
7.頭暈目眩──清陽不升。
8.舌淡苔白──脾氣虛弱。
9.脈弱──脾氣虛弱,不能營養血脈。

審證要點

1.有脾氣虛的病理基礎:病程長、食少、便溏、疲乏。
2.脹、墜、久瀉等氣陷的特徵表現。

鑑別診斷

中氣下陷證與脾氣虛證鑑別:
1.脾氣虛證
有脾氣虛的病理基礎(病程長、食少、便溏、疲乏),其證以食後腹脹、大便溏薄、水腫為特點。
2.中氣下陷證
臨床可見脾氣虛證的一般臨床症狀,證見脘腹重墜作脹,食後益甚,便意頻數,肛門重墜,久泄久痢,甚則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小便混濁如米泔。其證以脹、墜、久瀉等氣陷的特徵表現。

辨證施治

辨證要點:脾氣虛證和臟器下垂為主要辨證依據。
症候分析:清陽之氣不升,則自覺氣短氣墜頭暈眼花;氣陷而機體失卻營精的充養,則見神疲乏力,形體消瘦,脾失健運,水谷精微下趨,則見大便稀溏、小便混濁。氣陷無力升舉,不能維持臟器正常位置,故見脘腹墜脹,甚至出現內臟下垂。清陽陷於下焦郁遏不達則發熱,氣虛腠理不固,陰液外泄則自汗。治法:補中益氣,昇陽舉陷。方劑:補中益氣湯。方藥:黃芪、甘草、人參、當歸、橘皮、升麻、柴胡、白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