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姓

脫姓

蒙古族姓氏。回族、蒙古族、漢化族,同為一宗;另一宗為漢族。 “脫”姓在歷史上有很多來源,其中最大的一支源於元代官拜御史大夫、中書右丞相、爵封鄭王,主修宋、遼、金三史的脫脫(1314-1355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脫姓
  • 解釋:蒙古族姓氏
  • 概述:回族、蒙古族、漢化族,同為一宗
  • 源於:元代官拜御史大夫
介紹,信息,歷史,地理分布,名人,考據,

介紹

信息

蒙古族姓氏。回族、蒙古族、漢化族,同為一宗;另一宗為漢族。

歷史

“脫”姓在歷史上有很多來源,其中最大的一支源於元代官拜御史大夫、中書右丞相、爵封鄭王,主修宋、遼、金三史的脫脫(1314-1355年)。家喻戶曉的包青天的故事,最早就是脫脫所寫。據遼寧《脫氏宗譜》稱:“脫脫為始祖,始祖之伯父伯顏公,父馬扎兒台公均為元朝宰相,相傳至今已二十餘世矣……”

地理分布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陝西之岐山縣(有村名曰脫家塬村),上海之松江,黑龍江之嫩江縣,遼寧之清原,山東之青州、昌樂、龍口,山西之太原、大同、長治,甘肅之永登、涇川、慶陽,河北之新河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歸“入聲”部。
其源不一:1)〈 中國古今姓氏辭典〉引注〈纂要〉云:湖州(按:即今浙江吳興)有脫姓。
2)為蒙古姓名所改。〈續通志·氏族略·總論·賜氏〉載:明賜元人姓名:托克托博羅早脫順。
永登連城的魯土司是甘、青地區影響較大的土司
魯、火、脫姓同宗
魯氏家族統治永登及周邊地區長達560多年,家族繁榮,人口眾多。永登連城的魯土司是甘、青地區影響較大的土司。現在永登大多數魯姓為其後裔,永登另一部分魯姓為漢姓,明、清時期由中原遷來。
脫歡之弟脫赤,明滅元時死於臣節。脫歡之子火石原跟隨脫赤,脫赤死後,火石仍堅持抗明,最終被明朝所擒,族人盡降,被安置在金陵南橋石梯街。明洪武十三年,火石之子包丹公被遷至紅城堡授百戶職,從此以“火”為姓。
至於脫赤之後為何姓火,據《火氏宗譜》解釋為:其一,脫赤之族世襲南蠻,取南方丙丁“火”之義;其二:因赤字有火之象。
脫赤死後,為紀念忠烈脫赤,火姓中的一支以“脫”為姓。脫姓祖地在紅城脫家莊,火姓分布在七山、民樂等地。因此,永登的魯、火、脫都是同宗,相互從不聯姻結親。

名人

元代脫端;明代脫因、脫綱;清代脫海龍。
據瀋陽脫氏家譜所記,瀋陽脫姓的回族人家,是元朝脫脫丞相的後代。從14世紀初葉就東來至沈定居了。現在瀋陽的鐵氏家族是"明清官宦之家"的後代。據傳,明初惠帝建文年間(公元1399年)先祖鐵鉉,鄧縣(今河南省鄧縣)人。明太祖朱元璋卒,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即後來的成祖)與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之孫)爭奪帝位。鐵鉉當時為山東參政,效忠惠帝,堅守濟南,屢敗燕兵。及燕王即帝位,鐵鉉兵敗被殺。其族人逃難於山海關外,隱居於錦西郎君洞,明末清初遷居瀋陽,有6人為官。

考據

脫氏原為蒙古蔑兒吉辯氏,祖籍大都順州歸化城”。但是,據《賽典赤家譜》記載,伯顏及脫脫皆賽典赤之孫,何來“蒙古蔑兒吉辯氏”一說?在賽氏家譜中,脫脫被害一節,除加害人(左丞相哈麻)和被害人的官職左丞相、右丞相“左右顛倒”外,其餘皆比《元史》中的記載更為詳細、完備。由此看來,脫脫的“蒙古蔑兒吉辯氏”可能與後人躲避迫害有關。另外,元朝“四大汗國”的建立,吞併了許多亞歐地區的伊斯蘭教國家(民族),其許多汗國里的伊斯蘭人都應是“蒙古國”和“蒙古籍”人,而不應是“族”。脫脫亦應是“國(籍)”與“族”之誤。回族中的脫姓,元代還有中書丞相康里脫脫(康里乃是原蘇聯境內烏拉爾河以東至鹹海東北的突厥部落名,脫脫應是本名),其子脫烈為太府太監。此外還有脫羅貼木爾(鎮守鎮江上萬戶府達魯花赤)、脫穎(撫州路;臨川縣丞)、脫歡察兒(兩浙鹽運同知)、脫脫木兒(房山縣達魯花赤)以及隨元世祖征討阿里不哥、李擅的將領脫密刺溫等。在明朝,歸附回回脫綱(杭州前衛都指揮僉事),其子也隨父姓取名脫英。脫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地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