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后角淺層和深層之間的神經迴路聯繫及其可塑性》是依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由呂岩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脊髓后角淺層和深層之間的神經迴路聯繫及其可塑性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呂岩
- 依託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闡明神經病理性疼痛的發生機制以及尋找特異性鎮痛藥物,是醫學界亟待攻克的重大課題。神經迴路是聯繫分子細胞功能與整體行為功能之間的橋樑,閘門控制學說提出的脊髓痛覺傳遞與調控神經迴路至今沒有得到證實。基於前期創新性研究成果和可靠的預實驗結果,我們提出了脊髓痛覺傳遞與調控神經迴路組成假說:III層內接受非傷害性A?纖維傳入的glycine能抑制性神經元和IIi層的PKCgamma陽性興奮性中間神經元之間存在著直接的抑制性突觸聯繫,PKCgamma 陽性中間神經元與位於IIo層的接受痛覺傳入的興奮性中間神經元(中央細胞)形成興奮性突觸聯繫,組成了粗纖維介導的非傷害性傳入調控細纖維介導的傷害性傳入的結構基礎。本課題擬套用雙膜片鉗技術對大鼠脊髓后角II層和III層之間的網路聯繫及其可塑性進行綜合研究,為進一步探索痛與鎮痛的中樞機制和尋找治療神經病理性疼痛的特異性藥物靶點提供結構與功能基礎。
結題摘要
研究內容全部按計畫完成。首次發現脊髓后角存在一個前饋式抑制性迴路,在生理狀態下,這個迴路起到“閘門”樣作用,控制觸覺等非傷害性衝動傳遞到痛覺通路。首次從形態學和功能學角度證實觸覺通路和痛覺通路之間在脊髓后角存在直接的興奮性突觸聯繫,但在生理狀態下處於“沉默”狀態。發現投射到glycine能抑制性神經元的非傷害性A纖維的突觸傳遞的可塑性具有長時程抑制效應(LTD);投射到IIo層傷害性感受神經元TC細胞的傷害性C纖維的突觸可塑性具有長時程增強效應(LTP)。提示痛覺通路和觸覺通路具有完全相反的突觸可塑性變化。結論:III層內接受非傷害性Aβ纖維傳入的glycine能抑制性神經元和IIi層的PKCγ+陽性興奮性中間神經元之間存在著直接的抑制性突觸聯繫,形成一個前饋式抑制性迴路,PKCγ+陽性中間神經元與位於IIo層的接受痛覺傳入的興奮性中間神經元(中央細胞)形成興奮性突觸聯繫,組成了粗纖維介導的非傷害性傳入調控細纖維介導的傷害性傳入的結構基礎。投射到glycine能抑制性神經元的非傷害性A纖維的突觸傳遞的可塑性具有長時程抑制效應(LTD);投射到IIo層傷害性感受神經元TC細胞的傷害性C纖維的突觸可塑性具有長時程增強效應(LTP)。提示痛覺通路和觸覺通路具有完全相反的突觸可塑性變化。本研究部分揭示了脊髓后角參與痛覺信息調控的神經迴路的組成和功能變化。我們發現甘氨酸能抑制神經元形成的前饋式抑制性迴路可發揮閘門樣作用控制觸覺信息傳遞到痛覺通路。這個抑制性迴路的功能降低可能是形成痛覺超敏的機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