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化膿性骨髓炎

脊椎化膿性骨髓炎發病較少,致病菌種類多,金黃葡萄菌、鏈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沙門菌屬,非結核分枝桿菌及一些條件致病菌。常見於成年人,以20~40歲年齡段的成年人為常見,男性多於女性。腰椎發病較多,其次為胸椎、頸椎和骶椎。病變主要侵犯椎體,向椎間盤及上下椎體擴散,也有同時侵犯附屬檔案或單發於附屬檔案的。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骨科
  • 多發群體:20~40歲的成年男性
  • 常見症狀:腰背痛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併發症,治療,預後,

病因

感染途徑有三種:
1.通過血液途徑播散
先有皮膚及黏膜化膿性感染病灶,經血液途徑播散。
2.局部蔓延
鄰近脊椎的軟組織感染直接侵犯。
3.損傷或醫源性感染
手術操作和植入物是近年來感染增多的原因。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與致病菌種類,感染途徑,個體免疫狀態,病理改變有關,因此差異較大。如果是急性血性感染,常有發熱、寒戰、倦怠、食欲不振等全身中毒症狀。
腰背痛是化膿性脊椎炎普遍存在的局部症狀和體徵,炎症累及椎間盤,脊柱活動痛性受限更顯著,坐立椎間盤載荷增加,疼痛會劇烈難忍,局部可有壓痛叩痛。炎症波及到腹膜後可有腹痛腹脹。炎症病變和膿腫侵犯椎管內可導致神經功能障礙,下肢疼痛麻木,肌力減退,反射異常。

檢查

1.血常規檢查
白細胞計數明顯升高,中性粒細胞升高。血培養陽性及血沉增快。
2.X線檢查
早期X線看不到骨質異常,一般2周后可見在椎體上下緣出現骨質密度減低區,漸發展為邊界模糊的骨質破壞區,椎體同時受累,骨質硬化變白,常有明顯骨橋形成,骨橋較寬而緻密。如椎間盤破壞嚴重,椎間隙完全消失,鄰接的受累椎體在癒合過程中可融合為一。起病於椎體中央者,未侵及椎間盤時,椎間隙不狹窄。有時椎體被壓縮呈扁平或楔形。骨質逐漸變白,可見椎體關節緣有骨刺形成。單發於椎弓及其附屬檔案者少見,如出現膿腫,一般不如結核膿腫大,少有流注特點。
3.CT檢查
有益於從軸位觀察椎骨結構的破壞,死骨形成。
4.MRI檢查
可觀察到炎症波及範圍,膿腫累及部位,包括椎管內侵犯。
5.放射核素骨顯像(ECT)
有助於早期診斷。

診斷

依據臨床表現和影像學檢查做出診斷。

鑑別診斷

本病還必須與脊柱結核相鑑別,部分兒童椎體結核起病時亦可有高熱,椎體破壞成楔形並有椎旁膿腫形成。但結核性病變很少出現骨硬化,X線表現進展亦相應緩慢。本病亦必須與脊柱腫瘤相鑑別。前者大都局限於椎體,很少蔓延至附屬檔案;而脊柱腫瘤早期即侵犯椎弓根。
無此類病史者往往與成人椎間盤型脊柱結核混淆不清,但骨硬化表現有助於診斷。本病與椎間隙感染難以鑑別,甚至有人認為本型便是椎間隙感染的一種類型。

併發症

部分病例可並發肢體癱瘓。

治療

1.足量廣譜抗生素
早期使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血培養可以幫助檢出致病菌與挑選合適的抗生素。在全身和局部症狀控制後還需使用口服抗生素至少4~6周。
2.全身療法
全身性支持療法十分重要。
3.制動
臥床休息和制動有助於病變局限和癒合。
4.手術療法
化膿性椎體骨髓炎以藥物治療為主,只有出現截癱,死腔或膿腫者才需手術治療。視病情的需要與患者的一般情況決定施行椎板減壓術、病灶清除術或膿腫引流術。

預後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選用有效、足量的抗生素及支持療法,必要時選擇手術治療,一般預後較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