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動物病毒

脊椎動物病毒

脊椎動物病毒是以脊椎動物(包括人類)為宿主的。由於脊椎動物獨特的特異性抗體細胞免疫的進化,免疫系統發展得比無脊椎動物完善,因此,被病毒感染後的反應比較顯著,對病毒遺傳變異的影響也比較突出。脊椎動物受病毒感染後,多數表現為急性或隱性的短期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和森林腦炎病毒,在人體所引起的顯性或隱性感染都是短期的,但在其媒介(蚊或蜱)體內由於沒有特異性免疫,病毒可長期繁殖存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脊椎動物病毒
  • 拉丁學名:viruses of vertebrates
  • :病毒界
  • 拼音:jizhui dongwu bingdu
簡介,分類,研究的進展與技術革新,意義,

簡介

脊椎動物病毒在進化過程中與其宿主和周圍環境相互影響,病毒的結構功能發生變化,出現了不同的傳播途徑。有的通過媒介昆蟲的叮咬而進入機體,有的通過呼吸道或腸道傳播。
在不同的環境中,很多病毒產生了不同毒力的毒株,如流行性乙型腦炎、脊髓灰質炎、雞新城疫病毒等,而且由於抗原性變異,多種病毒出現了不同的血清型別,如鼻病毒有 100多個型。最引人注目的是流感病毒、口蹄疫病毒、藍舌病毒等的變異不斷出現。有許多病毒在感染過程中產生或多或少的缺損病毒,如的病毒;有的可引起慢性感染,如;有的病毒長期存在於淋巴細胞中,可能在血腦屏障受損時進入中樞神經系統而引起腦炎,如麻疹病毒引起的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有的病毒基因全部或部分地與受感染的細胞染色體整合,引起細胞轉化,如單純皰疹病毒和EB病毒。有的還導至產生腫瘤,如牛白血病病毒、雞的馬賴克氏病病毒及勞氏肉瘤病毒。脊椎動物病毒的形態、核酸類型及與其他病毒的比較見表[各類病毒的形態、核酸類型的比較]。

分類

1982年,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根據病毒的核酸類型、理化性質和有無包膜,將脊椎動物病毒分類如圖表[各類病毒的形態、核酸類型的比較]所示。
病毒分類有助於了解病毒的親緣關係和各科病毒的結構、複製等共性特點,有助於發現新病毒,並為發展抗病毒藥物的研究提供方便。但目前還有一些病毒如B型肝炎、馬爾堡病和埃波拉出血熱等病毒,還不能在上述分類系統中確定位置。

研究的進展與技術革新

脊椎動物病毒研究的進展主要與 3個方面的技術革新有關:
①20世紀30年代,利用小鼠和雞胚培養病毒;②40年代開始建立體外組織培養的病毒鑑定法和單層細胞培養法,導致以後很多病毒可在體外培養和製備組織培養疫苗;③分子生物學套用於病毒的研究,使病毒遺傳變異和發病機製得到進一步的闡明,並建立了基因工程技術。
[685-01]

意義

脊椎動物的病毒性疾病很多,有的引起大流行及人畜大量死亡,有的危害健康並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如人類的天花、肝炎、流行性出血熱、脊髓灰質炎、麻疹、流感、狂犬病和各種腦炎等,以及畜禽的牛瘟、豬瘟、雞新城疫、口蹄疫、馬傳染性貧血病等。
研究人類或畜禽病毒的本質、與宿主感染和發病的關係以及防治方法的學科,分別稱為醫學病毒學與獸醫病毒學,是醫學和獸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減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的研究成功與套用,使全世界消滅了天花,有些國家消滅了牛瘟、口蹄疫和豬瘟,還使不少疾病(如人的脊髓灰質炎、病毒性腦炎,病毒性心肌炎,麻疹,雞的新城疫等)的流行得到了控制。通過病毒流行病學和生態學的研究,改善了環境衛生,使其他疾病的流行也得到了控制。對脊椎動物病毒的基礎研究也有助於從微觀上研究生命現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