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書背景
李氏認為高陽生之《脈訣》謬誤頗多而流傳甚廣,使後人不知有叔和,更不知有《靈樞》、《素問》。他認為脈學有六要,即“辨析相類之脈,對舉相反之脈,熟悉兼至之脈,察定平常本脈,準隨時令變脈,確認真藏絕脈。”故將古今辨駁之語彙成編,對王叔和等諸賢之“微乖”也逐一刊正。
流傳版本
現存康熙五年李氏刻本、康熙六十一年刻本等,1949年後有排印本出版。
作者簡介
李延昰(1628~1697)清初醫學家。原名彥員,字我生、期叔,號漫庵;後改字辰山,號寒邨。祖居南匯,後遷居華亭(今上海市松江)。因參與復明抗清鬥爭失敗,避居浙江嘉興,後入平湖祐聖宮,以醫自給。學醫於叔李中梓,傳其心法。又研究繆希雍醫學遺稿及周梅屋《獨得編》等,深明脈理。治病多奇效,醫名大盛。有延診者,雖百里必往視。與當時名醫喻嘉言、張卿子、盧子繇等皆有交往。晚年與朱彝尊友善,得朱贈書數千卷。順治元年(1644年)曾游蘇州,得賈所學《藥品化義》十三卷,謂“其為區別發明,誠一世之指南”,遂與其子漢徵校正重刊。又撰《本草諭》,論本草發展歷史;《君臣佐使論》,明用藥配伍之法;《藥有真偽論》、《藥論》則闡述藥物鑑別、炮製、製劑、採收之理。此四論列於《藥品化義》之首。康熙二年(1662年)撰《脈訣匯辨》十卷,附《五運六氣醫案》一卷。此書匯脈學著作七十餘種之精論,分門別類,標明出處,以便查考,間附家學及自己臨證診脈心得,《李中梓醫案》亦收錄於此書中。尚著有《痘疹全書》、《醫學口訣》兩書,未見流傳。
書評、序言
劉敘
雲間期叔李先生,無所不通,醫特其緒餘也。醫中之著述甚富,《匯辨》特其一斑也。憶數年前《匯辨》將脫稿,先子節慾付梓,先生曰,請姑俟之。以後先生客湘江、客天中客濟上,如冥鴻絕影,慕者無從。凡習岐黃家言者。以仆父子與先生交契,索《匯辨》者踵相接,不得而去,則誤以為有所秘惜。至庚戌春,先生始南還。仆聞之大喜,迎至敝廬,邀諸騷人酒徒酣飲徹晝夜。見先生之貌益腴,氣益斂,退然如不能出言詞。仆外父仲謀彭先生語人曰:“吾見期叔者數矣,每一引滿,慷慨而談,信心衝口,一歸於行誼之正。雖老生宿儒,無不斂手而聽。他若十洲洞冥、杜陽諾皋之書,又於見聞之表,自辟天地,乃今何以遂懸絕也,是蓋必有所進矣。”暇日先生偶出其詩文若干卷,外父字字稱賞,既為序而藏之。最後得其《匯辨》稿十卷,而愈見仁人用心之勤也,蓋自高陽之偽訣興,中材之士,不知有叔和,更何知有靈素,而脈始不可問矣。先生乃為詮次古今辨駁之語,類成是編,折衷一理,彌淪萬言,讀之不啻千門萬戶,五花八陣,初見者不無心怵目眩,至徐察焉次第秩然,剪除謬種,俾天下後世復見先聖之旨,其功詎不大哉。嗟乎!輸般之巧,孫吳之奇,實非逕庭,要在習與不習耳。先生家有賜書,手不釋卷,兼之姿悟非常,其游屐幾遍海內,需以歲月之久,得成專書,然後問世,其耽玩道真,承接聖緒,誠非淺人所能喻者;寧惟收撮漂零,隨世裒掇而已哉。是書也先子每贊成之,至光夏遂睹厥成。敢不慫恿流布,公諸同好。行見子云藻翰,獨留千金。聊復識數言於簡端,一以慰向者索書諸君子之誠,亦以成先子未竟之志雲耳。
康熙丙午竹醉日,武原劉光夏頓首拜題於岩綠居
自敘
余浪遊者三十年,托刀圭以餬口,而無以辭負笈者,顧其中胡能不自愧也。所慨俗醫稱津筏者,則先《難經》、《脈訣》。《難經》出自秦越人,其純駁固未易論。尤怪脈者所以定吉凶,決死生,至淵微也。苟阡陌之不存,又何有於源季。宋之高陽生,一妄庸人,假晉太醫令王叔和之名,著成《脈訣》。其鄙俚紕繆,取資捧腹,而陰操入室之戈。於是先聖之旨,一旦晦蝕。世之裒然傳業,承訛襲舛,不復有所取裁。譬渴者飲於濁涇之流。呶呶而號於眾曰,天下之水味在是,豈其然乎!余不敏,思有以拯之。乃匯古今之論脈者若干人,參以家學,片言隻字,有當先聖,而結妄庸之舌,則拈之紙。星霜十易,積成徑寸。門人輩請厘剔成編,乃區為十卷,名曰《脈訣匯辨》,命收之敝簏。客曰:“固矣哉子也。凡書之有作,不藏諸名山,必傳之通邑大都,將以救斯世,詔來者。君之所結集,何難羽翼經傳而馳海內,僅僅衣缽於及門,似乎靳於問世者,何居?”余起而謝曰:“足下之沾沾於吾者,不虞人之 耶!余嘗皈依古先生,竊聞其教矣,錯下一轉語。墮野狐身五百世。使余所綴集果醍醐也,往乞一玄晏而懸之國門,誰曰不宜?或猶未也,淹博者笑其摭拾,通達者笑其割裂,抱匱守殘之徒,更笑其迂而無當。將見習高陽生之言者,不必樹旗鼓而實逼處此,即以一丸泥自封,余復奈之何哉!雖然,謹聞命矣,姑付之剞劂氏,以就正長者,徐俟大國之賦,左提右挈,廓清邪說,願以是編為前驅之。”
內容簡介
卷一論述治脈有六要,即辨相類之脈、對舉相反之脈、熟悉兼至之脈、察定平常之脈、相隨時令變脈、確認真髒絕脈,以明示掌握脈診的關鍵所在;卷二至卷六為本書主要篇章,以崔氏《四言脈訣》為綱紀,博採眾說,反覆解釋二十八脈和兼脈的主病、常見病證的脈象與奇經八脈等,以期透徹脈理,證合經旨;卷七論述望、聞、問三診,提示四診合參的重要性;卷八論述五運六氣與脈診;卷九選錄李中梓醫案數十則,以示脈學在臨床實踐中的運用;卷十為經絡藏象與診法辨證綱領。篇末附上一份脈案格式,供臨床醫師記錄病情時參考,使病案記錄逐步規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