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藥聯珠藥性食物考》,八卷,清代龍柏著。約成書於清乾隆六十年(1795)。全書分為《脈藥聯珠》《古方考》《藥性考》《食物考》四部分,其中《脈藥聯珠》合《古方考》三卷、《藥性考》四卷、《食物考》一卷,用四言訣叶音不限韻編輯。該書取二十八脈之浮、沉、遲、數為綱,先言脈理,因脈言症,因症治藥,復對藥食之性味、歸經、功能、主治一一分考。全書載古方336首,藥食內容取自《本草綱目》4254味,其中藥物3148味,食物1106味;新增補遺291味,藥物193味,食物98味。
基本介紹
- 書名(異名):《脈藥聯珠藥性食物考》
- 作者:龍柏
- 成書年代:清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成書背景
龍柏有感於“今之學者,惟記湯頭,念藥性,讀脈訣”,臨證不能融匯貫通,認為自《傷寒論》以下諸醫書雖“簡而備也”,但“其脈作脈,症作症,使初學者猶不能瞭然”,因此作《脈藥聯珠藥性食物考》,上言脈症,下聯方藥,於傷寒、瘟疫、雜症、婦科等多所發揮。
流傳版本
現存清嘉慶元年丙辰(1796)刻本、嘉慶十三年戊辰(1808)刻本、嘉慶二十一年丙子(1816)醒愚閣刻本、光緒十四年戊子(1888)馮氏刻本、1931年上海江左書林石印本等11種版本。
作者簡介
龍柏,字佩芳,自號青霏子,長洲(今蘇州西北部地區)人,約生活於清代乾隆、嘉慶年間。介庭扎拉芬贊其曰“為人性情豪爽,灑脫絕倫”。譚尚忠記“青霏有異秉,少時讀書,過目不忘,詩古文詞洋洋灑灑,如有神助……尤邃於醫,治病有奇效,不自炫,知者爭延之”。《吳縣誌卷第七十五下·列傳·藝術二》載“龍柏……詩古文辭,醫卜星命,百家學術,無不洞曉。著有《藥性考》《食物考》《脈藥聯珠》等書”。
內容簡介
1.以脈類藥,另闢本草研究之蹊徑 《脈藥聯珠藥性食物考》以四言歌訣形式論述了臟腑病位、入手診脈法、二十八脈體象、十二經本脈體象、常脈、病脈、變脈、奇經脈、貴脈、賤脈、真髒脈、賊脈、痧脈症治、兼脈有主賓鄰會、手足十二經同歸三部脈理。並取二十八脈中浮、沉、遲、數為提綱,分為四大部,以脈領方,再言其各種兼脈的主病、症狀、主治、方藥及煎煉之法,並加以注釋說明。全書說理淺顯易明,切於實用。
2.師古不泥古,啟發臨證靈活變通 《脈藥聯珠藥性食物考》序云:夫醫者不異乎將兵,切脈者,探賊之所在也;用藥者,行兵以攻賊也。認為醫生臨證時要能夠悟脈理、識藥性,去古方而合新法,才能一擊而中。因此,切脈時,不囿於古脈訣,要根據自己的理解與經驗總結脈的分布及規律,分清常脈、病脈、變脈、奇經脈、貴脈、賤脈、真髒脈、賊脈等;用藥時,雖有方藥可供借鑑,但臨證一定要靈活變通,使古方與新法巧妙結合,師古而不泥古。
3.論治痧脹,詳審病因病機診斷愈後 《脈藥聯珠藥性食物考》中論治痧脹,認為“痧”即癮疹、濕疹之未發者,其病因為感受邪風,脾胃薄弱者最易受病。病機為邪中皮毛,使肌膚筋脈受損,重傷臟腑;或由外感,或入口鼻,或觸即發,或伏變癉。症狀為嘔惡氣逆、絞腸霍亂、冷麻悶嗌、鑽心鎖喉、噤口脹膈、抱頭纏腰、落弓攣厥、眩暈顛仆、唇青面白。脈象“或伏或革,或大或細,或促代結,部位錯亂,至數沸歇”。治則為“刮提刺放”。治法為:在皮之邪,刮疏腠理;陽明經痧,刮胸腹膺乳;少陽經痧,刮腋兩脅;太陽痧症,刮腰背脊、風池、風府及膏肓、後肋;頸項周用提法;邪纏經絡者用刺法,手足指端是刺痧要穴,入針放去惡血,以使營衛疏通,臟腑邪釋。愈後為“感不發者,本元不怯。隱伏膜原,變成瘟疫。形勞正虧,邪發脈急。不浮不沉,舌胎白色。病能纏染,惡氣化跡。”如此論治痧脹可致速效,特為歌訣以啟後學。
4.上勒眉批,使用經驗表述鮮明 《脈藥聯珠藥性食物考》另鐫眉批於上,以免闕失。眉批於目錄之上註明方、脈、藥、食所分類部;於《藥性考》《食物考》之上註明各藥食之異名、產地、使用部位、製法、使用心得、禁忌等內容。如《藥性考》皂角上眉批註為“水浸去粗皮、子,或酥,或蜜炙,絞汁燒灰用”;《食物考》黃瓜菜上眉批註為“黃瓜菜即野油菜,因西北不種故野生而黃花,又誤為黃瓜”。
5. 藥食分考,條目詳備有別《綱目》 《脈藥聯珠藥性食物考》將非人常食之物,如甘草、黃芪、人參等類概歸《藥性考》,將生民常食之品,如蔬、谷、果、餚之類,俱歸《食物考》,以示區別,不致雜亂,並通過眉批、註解等方式補充使用方法及經驗。《藥性考》分草、藤、木、水、土、金、石、禽、獸、鱗、介、蟲、人、服器、造釀十五部;《食物考》分諸水、諸火、五穀、造食、油、造釀、蔬菜、百果、茶、禽、畜、獸、鱗、介、鹽十五部。藥食別名分別附於各書目錄藥名下,正文以四言歌訣形式簡述藥食之性味、歸經、功能、主治,歌訣後附簡注,闡明用法、形態、品種等,歌訣上以眉批形式標明藥用部位、炮製、產地等內容。
《藥性考》《食物考》內容主要取材於《本草綱目》,另外新增部分民間常用藥食及外來藥物,如伽南香、靈通草、茶油、果油、茶膏等。同時另審《本草綱目》以“去誤存實”,如將蔓草類析分為二,另出藤部;認為《綱目》誤將紫梢花歸於鱗部,實應列於草部;認為《綱目》誤將石中黃水歸於石部,實應列於水部;認為秦椒本辣椒,又名辣虎,非《綱目》所注之秦地花椒。
影響評價
《脈藥聯珠藥性食物考》內容切合實際,易讀易誦,說理簡明扼要,於脈藥研究頗有見地。對後世本草學、文獻學及現代中醫臨床研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