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正義》,六卷,明代鄒志夔(字鳴韶,號丹源子)撰。約成書於明崇禎八年(1635)。鄒氏集《脈經》以下凡數十家,取《診家樞要》、《四言舉要》二書,復取《脈訣刊誤》一書,以證《脈訣》之舛訛,而成此書。卷前列辨脈十篇,卷一曰明診,揭脈之綱領;卷二曰序脈,布脈之條目;卷三、卷四曰關證,詳其使用;卷五曰萃經,輯其故典;卷六曰外診,佐診之不逮。
基本介紹
- 書名(異名):《脈理正義》
- 作者:鄒志夔(鳴韶)
- 成書年代:明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成書背景
鄒氏謂得脈可識因,知因可辨病症,故遵軒岐之學,以斥高陽生《脈訣》之謬。遂集古今諸家論脈之言,折衷其得失,時出己意,著為《脈理正義》。
流傳版本
現存康熙十九年(1680)經濟堂刻本。
作者簡介
鄒志夔,明末醫家。字鳴韶,號丹源子。祖籍丹陽(今屬江蘇),寓居靖江(今屬江蘇)。少習儒,博覽經史,以家貧兼屢試不第,改攻醫,中年後精醫術。以為治病當明陰陽五行、運氣勝復,不可執病就方,泥守成劑。遇危疾則沉思審方,至忘寢食,每獲奇效。又惡高陽生《脈訣》之偽謬,乃集張仲景、王叔和、滑伯仁、崔紫虛及金元四家諸論,折衷得失,參以己見,著成《脈理正義》六卷,於《內經》、《難經》有所發明。
內容簡介
本書卷首為“脈辨”,辨析10個脈學中有爭議的問題。如辨七表八里九道之謬、辨命門等,頗有見地。卷1為“明診”,揭脈之綱領,分別部位,詳明診法,探討了血脈成因、寸口取法、寸關尺定位、持脈方法、26種脈形、五臟六腑平脈等理論。卷2為“序脈”,宗滑氏脈象陰陽比偶學說,述浮沉、遲數、實虛、洪微、滑澀、緊緩、長短、弦芤、動伏、濡弱、革牢、促結、散代等脈26種,兩兩對偶。於各脈之下,詳述與之相通的脈象主病。其論脈多與臨床治療緊密結合。既論其常,又論其變。卷3~4為類症,分論傷寒脈法與雜病脈法,詳其體用,融脈、症於一體。又論雜病44種,闡述病機、治法與方藥。卷5為“萃經”,匯集《素問》、《靈樞》、《難經》、《脈經》論脈要語。卷6為“外診”,述望、聞、問三診之精論。
影響評價
本書總結了明以前脈學研究成果,搜羅全面,考訂詳細,並有作者的經驗體會,對後穴有所啟發,是一部較好的研究脈學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