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存真

脈理存真

《脈理存真》,脈學著作,3卷。清代余顯庭(廉齋)述訂。刊於光緒二年(1876年)。余氏出身於世醫家庭,於脈學素推崇元代滑壽之《診家樞要》,謂其精約簡賅,獨具卓識。此書上卷即全錄滑文。中卷為顯庭叔祖余含輝(燕峰)對滑著30種脈象之分析。《樞要》於每脈主病論之甚精,此卷則於辨別脈象言之較詳。或兩兩對勘,或三脈並舉,並對每脈之形狀、部位、形成機制、預後等細予論述,有助於對疑似脈象之鑑識。下卷系余氏對診脈有關問題如命門、三焦、包絡、大小腸、膀胱、人迎、氣口等具體脈位之探討。既遵循古經,復能采輯諸家脈說予以折衷。

基本介紹

  • 書名(異名):《脈理存真》
  • 作者:余顯庭(廉齋)
  • 成書年代:清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流傳版本,作者簡介,內容簡介,

流傳版本

現存光緒二年(1876)慎德堂刻本、光緒三讓堂刻本等。

作者簡介

余顯廷,清代醫家。字廉齋,號橘泉子。婺源(今屬江西)人。家族五世多知醫。叔祖余夢塘、余含輝,皆有著述。承家學,棄儒業醫有年,編有《脈理存真》三卷(1876年)。首錄滑伯仁《診家樞要》及余含輝所遺《脈理》,兼述自撰之診脈分配部位,附其父麗元(字介石)所撰《滑伯仁先生傳》。

內容簡介

上卷為滑壽《診家樞要》,主要闡述脈與氣血的關係,左右手配臟腑部位、五臟平脈、四時平脈、三部九候脈法等。對切脈方法有較詳細說明,如切脈先須調息,先識時脈、胃脈與臟腑平脈,然後觀察病脈;切脈指法上要注意切指的輕重、布指疏密;察脈須識上下來去至止,明脈須辨表里虛實四字。中卷為婺源余含輝氏之論,以類比方法闡述二十七脈特徵,組合為浮沉、遲數、滑澀、長短、虛實、微細、濡弱、動芤、牢革、伏散、洪弦緊、促結代、緩脈等類。下卷抄引太極圖,《難經本義》五行子母相生圖,《內經》分布臟腑部點陣圖,六子應六氣圖,司天在泉指解圖等,並附河洛精蘊數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