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學類聚

脈學類聚

《脈學類聚(套裝上下冊)》上冊含診脈大法;下冊含諸脈形象、諸脈主病主治和脈學歌訣。全書共三大部分,每部分又分若干條目,每目首列書名,其書目按成書或醫家生活年代先後為序排列;次將各書的相關內容納入有關部分,如上冊診脈大法,分列診脈部位、脈象種類及脈法綱領、診法要點三個大目。“診脈部位”下又分三部九候、人迎氣口趺陽太沖太溪、寸口(含診寸口原理、寸關尺三部定位、分診身體臟腑及上中下左右表里)三個小目。每目下錄入《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方論》《難經》《脈經》等相關內容,余體例相同。務求部居別白,條理清晰。

基本介紹

  • 書名:脈學類聚
  • 作者:盛增秀,等
  • 出版社: 人民軍醫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03-01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目錄,上冊,下冊,

基本信息

版 次:1
裝 幀:精裝
開 本:16開

內容簡介

脈學是中醫診斷學的重要內容,它源遠流長,特色鮮明,是我國傳統醫學中的瑰寶,也是世界醫學領域中特有的診斷方法,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在中醫學文獻中,有關脈學的論著十分豐富,異彩紛呈,惜乎古今未能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更缺乏一部集脈學之大成的專著。有鑒於此,本書作者在蒐集自秦漢至清末近一百種有關脈學論著的基礎上,採取“以類相聚”的類書編寫方法,編成一部鴻篇巨製——《脈學類聚》。

目錄

上冊

診脈大法
一、診脈部位
(一)三部九候
(二)人迎、氣口、趺陽、太溪、太沖
(三)寸口
二、脈象種類及脈學綱領
三、診法要點
(一)診脈時間
(二)指法
(三)調神平息
(四)診脈姿勢
(五)七診
(六)候脈五十至
(七)兼察尺膚
(八)稟賦與脈
(九)脈貴有神有根以胃氣為本
(十)脈有變遷
(十一)診脈宜久候
(十二)久病脈象
(十三)年齡與脈象
(十四)妊娠脈象
(十五)脈與臟腑
(十六)脈與時令節氣
(十七)脈與病因
(十八)和平不病和長壽之脈
(十九)診脈決斷吉凶生死宜忌和病情轉歸
(二十)辨脈疑似真假
(二十一)辨奇經八脈
(二十二)奇異脈象
(二十三)脈有陰陽相乘從橫逆順伏匿
(二十四)脈有損至
(二十五)四診合參
(二十六)脈與運氣
(二十七)診脈須明上下來去至止六字

下冊

諸 脈 形 象
一、浮脈形象
二、沉脈形象
三、遲脈形象
四、數脈形象
五、大脈形象
六、細脈小脈形象
七、長脈形象
八、短脈形象
九、虛脈形象
十、實脈形象
十一、洪脈形象
十二、微脈形象
十三、滑脈形象
十四、澀脈形象
十五、緩脈形象
十六、緊脈堅脈形象急脈附見
十七、弦脈形象
十八、軟脈形象濡脈同見
十九、弱脈形象
二十、芤脈形象
二十一、促脈形象
二十二、革脈形象
二十三、牢脈形象
二十四、動脈形象
二十五、伏脈形象
二十六、散脈形象
二十七、結脈形象
二十八、代脈形象
二十九、脈象類比
諸脈主病主治
一、浮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二、沉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三、遲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四、數脈及兼脈主病主治疾急躁脈同見
五、大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六、小脈細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七、長脈及兼脈主病主治脈上魚入尺附見
八、短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九、虛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十、實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十一、洪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十二、微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十三、滑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十四、澀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十五、緩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十六、緊脈及兼脈主病主治急堅脈附見
十七、弦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十八、軟脈及兼脈主病主治濡脈同見
十九、弱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二十、芤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二十一、促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二十二、革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二十三、牢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二十四、動脈及兼脈主閏主治
二十五、伏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二十六、散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二十七、結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二十八、代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二十九、多脈兼述主病主治
三十、清濁脈象及主病主治等
附錄A 脈學歌訣
附錄B 引用主要書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