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地村行政村隸屬漾濞彝族自治縣漾江鎮,距鎮政府所在地0.4公里,到鎮政府道路為彈石路,交通方便,距縣22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脈地村
- 農戶:444戶
- 海拔:1684米
- 國土面積:8.52平方公里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轄脈地、三道橋、老街等11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444戶,有鄉村人口1790人,其中農業人口1790人,勞動力941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638人。全村國土面積8.52平方公里,海拔1684米,年平均氣溫16.2℃,年降水量1429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 等農經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662畝,人均耕地0.92畝,林地6448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10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5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農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662畝(其中:田1525畝,地 137畝),人均耕地0.92畝,主要種植 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6448畝,其中經濟林果地919.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51畝,主要種植泡核桃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4090畝,其他面積580畝。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10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90萬元,占總收入的15.45%;畜牧業收入250萬元,占總收入的20.3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763頭,肉牛 174頭,肉羊297頭);漁業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0.16%;林業收入40萬元,占總收入的47.07%;第二、三產業收入578萬元,占總收入的10.1%;工資性收入124萬元,占總收入的3.58%。農民人均純收入2150元,農民收入以 農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76.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45人,在省內務工114人,到省外務工31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該村目前正在發展 優質軟米 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畜牧業、商業產業。擁有企業 2 個 。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44戶,共鄉村人口1790人,其中男性861人,女性929人。其中農業人口1790人,勞動力 941人。到2006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553人,參合率86.76%;享受低保14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5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4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0.3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人畜混居的農戶23戶。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擁有教師21人,距離鎮中學1.2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54人,其中小學生144人,中學生110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0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657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543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2萬元,有固定資產18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6個黨小組,共有黨員56 人,少數民族黨員15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支書、副主任等組成,下設11個自然村。
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32人。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 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1、村民素質總體不高,種植結構單一,村民增收難,有待加強技術培訓,調整種植結構。2、水溝、機耕路農田基礎設施差,從而增加生產費用,已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3、人畜飲水十分困難。4、集體經濟發展不起來,村民的居住環境、文化生活不能得到改善、提高。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1、加強科技培訓、提高村民素質。2、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提高人飲水質量。3、調整種植結構,在穩糧的基礎上,提高糧經種植比例、發展烤菸,無公害蔬菜種植。4、發展養殖業、林業(林業以泡核桃種植為主)。4依託集鎮優勢,發展商業、運輸業、建築等行業。5、加強培訓、提高外出務工的本領,增加外出務工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