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來源幹細胞複合EPCs和PRF對涎腺組織再生的實驗研究》是依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由劉斌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脂肪來源幹細胞複合EPCs和PRF對涎腺組織再生的實驗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劉斌
- 依託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頭頸腫瘤患者放療後常導致其涎腺不可逆性損傷和唾液分泌功能障礙,引起口乾症,說話、吞咽困難,繼發猛性齲齒、口腔黏膜感染等。目前,傳統的對症治療尚無法治癒。隨著組織工程技術的發展,為涎腺組織再生帶來了希望。本項目針對涎腺再生的瓶頸問題,擬採用細胞共培養技術研究脂肪來源幹細胞(ADSCs)轉分化涎腺腺泡細胞的特點;研製可注射ADSCs與血管內皮前體細胞(EPCs)和富血小板纖維蛋白(PRF)的複合體;套用動物涎腺放射損傷模型研究ADSCs複合體對小鼠和小型豬涎腺再生的作用;分析ADSCs複合體體外分化特點及動物體內細胞分化、血管化生成特點和組織再生規律。利用EPCs和PRF的生物學特性改善ADSCs複合移植物成血管微環境,促進較大體積的人工涎腺血管化和腺泡的再生,重建涎腺分泌的功能。本研究的人工涎腺構建策略有望為涎腺再生提供安全有效的手段,對其他腺體組織或器官再生的研究亦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結題摘要
頭頸腫瘤患者放療後常導致其涎腺不可逆性損傷和唾液分泌功能障礙,本項目探討促進涎腺再生及恢復涎腺功能的可能性。本項目依據組織再生理論和組織工程技術探索放射損傷涎腺的再生修復。本項目主要開展了以下幾方面的研究:1、探索小鼠涎腺上皮細胞體外培養的條件及其生物學特性,成功建立了小鼠涎腺上皮細胞系,為進行幹細胞轉分化研究奠定了基礎;2、體外分離培養及建立了小鼠脂肪來源幹細胞系(ADSCs),成功地套用微重力旋轉生物系統擴大培養幹細胞,為建立種子細胞庫提供技術支撐;3、研究ADSCs幹細胞分化潛能,誘導ADSCs分化為成骨細胞、成脂細胞、血管內皮前體細胞,並成功地進行了小鼠ADSCs轉分化涎腺腺泡細胞,轉分化效率達到49.84%,為進行套用ADSCs促進放射損傷涎腺再生修復提供實驗依據;4、分離製備富血小板纖維蛋白(PRF),研究其生物學特性,掃描電鏡顯示PRF具有三維纖維網狀結構,ELISA檢測PRF能夠釋放多種生物因子,例如PDGF-BB、VEGF 等,將ADSCs與血管內皮前體細胞(EPCs)和PRF製備成複合體,可用於小鼠和小型豬涎腺再生實驗研究;5、套用直線加速器在小鼠下頜下腺區給予18Gy照射或在小型豬腮腺區給予20Gy照射,3-4月後能導致小鼠或小型豬涎腺唾液分泌功能障礙,建立的動物放射損傷模型為涎腺再生研究奠定基礎;6、研究DiI螢光素標記ADSCs或GFP螢光小鼠分離培養的ADSCs在小鼠體內歸巢,結果表明,ADSCs能夠隨血流歸巢到涎腺損傷區;7、18Gy照射小鼠下頜下腺區,即刻給予尾靜脈注射ADSCs治療8周,涎腺腺泡細胞凋亡減少,唾液流量恢復至正常水平60%,表明ADSCs有一定的預防涎腺放射損傷效應;8、製備ADSCs+PRF或ADSCs+PRF+EPCs複合體,建立小鼠涎腺放射損傷模型,在下頜下腺區局部注射複合體3周,治療後3月,小鼠涎腺腺泡細胞凋亡數顯著降低為10.6%(對照組53.6%),出現類似新生的腺泡,唾液流率顯著增加78.37或87.25μl/min(對照組35.37μl /min);9、製備ADSCs+PRF複合體,建立小型豬涎腺放射損傷模型,在腮腺區局部注射複合體18d,治療後1月,腮腺組織中顯示DiI標記ADSCs,治療後8月,腮腺組織中凋亡細胞明顯減少、腺泡數量明顯增加,唾液流率顯著增加至2.22ml/10min(對照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