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自2007年起,我國已稱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 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據預測,到2025年前後,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很可能居世界第一位。能源資源的匱乏和日益增長的消費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節能減排任務非常迫切。
能源與環境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一方面,人類在獲得和利用能源的過程中,會改變原有的自然環境或產
生大量的廢棄物,如果處理不當,就會使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受到破壞和污染;另一方面,能源與經濟的發展,又對環境的改善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能源供應的不斷增長與經濟力量的增強,可以提供更多的資金和技術,以促進自然環境的治理和改造。當然,做為一個開發中國家的中國,許多環境問題要依靠能源與經濟的發展才能逐步解決。
中國能源與排放狀況
中國在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程需要資源、能源的巨大投入;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民眾的住房、交通等消費水平也迅速提高,進一步促進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的較快增長,同時促使資源、能源開發力度持續加大。目前我國能源與排放狀況主要體現為以下3 方面。
能源資源短缺, 人均占有量少
我國資源總量約占世界的12% ,但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8% ,居世界第53 位。水資源總量占世界的7% ,居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石油和天然氣總儲量占世界第8和10位,但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五分之一;煤炭總儲量雖占世界第3位,但人均占有量卻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
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
中國經濟成長方式粗放,能源浪費十分嚴重,平均能源利用效率僅為33%,比發邊國家低10個百分點;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比美國高2.5倍、比歐盟高4.9 倍、比日本高8.7倍、比印度也高43% 。
經濟高速發展,耗能大。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能源生產量和消耗量增速快、總量大,能源進口比重逐年增加。2000年~2008 年中國能源消費年均增速達9.1%,其中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的90%,能源消耗占世界總量的1/4, 二氧化碳排放量約占1/3。
能源結構不合理
煤炭占我國能源總儲量的70%,對煤炭的利用不可避免地產生更多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長期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給我國帶來了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能源對環境的影響
城市大氣污染
一次能源利用過程中,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化物、懸浮顆粒物及多種芳香烴化合物,已對一些國家的城市造成了十分嚴重的污染。大氣污染不僅導致生態的破壞,而且危害人體健康。歐盟由於大氣污染造成的材料損壞、農作物和森林以及人體健康損失費用每年超過100 億美元。中國僅大氣污染造成的損失每年高達120億元人民幣。如果計算一次能源開採、運輸和加工過程中的其他問題,則損失更為嚴重。
溫室效應
工業革命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按體積計算是每100萬大氣單位中約有280個單位。之後,由於大量化石能源的燃燒,1988 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已達到349個單位。如果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1 倍, 全球平均表面溫度將上升1.5~3℃ ,極地溫度可能上升6~8℃。這樣的溫度可能導致海平面上升20~140 厘米,將對全球許多國家的經濟、社會產生嚴重影響。
酸雨
燃燒化石能源而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化物等污染物通過空氣傳播,可在一定條件下形成大面積酸雨。酸雨會改變覆蓋區的土壤性質,危害農作物和森林生態系統;改變湖泊水庫的酸度,破壞水生生態系統;腐蝕材料和建築物等,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酸雨還可導致地區氣候改變,造成難以估量的後果。
核廢料問題
人類發展核能技術,儘管對反應堆已有了一定的安全保障措施,但世界範圍內的民用核能計畫的實施, 已產生了上千噸的核廢料。這些核廢料的最終處理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在數百年內仍將存在放射性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