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

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是一種因胸椎後縱韌帶發生骨化從而壓迫脊髓和(或)神經根,產生肢體感覺和運動障礙及內臟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疾病。本病病因未明、起病隱匿、病程漫長,常呈進展性。中國人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的患病率為0.44%~8.92%,多發於中年女性的中上段胸椎,且多合併頸椎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和胸椎黃韌帶骨化。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骨科
  • 多發群體:發病高峰年齡為45~60歲
  • 常見發病部位:胸椎後縱韌帶
  • 常見病因:多因素共同引起的疾病,目前認為與年齡、性別、發育畸形、基因等因素有關
  • 常見症狀:胸背部疼痛、脊髓受壓的上運動神經元損害、括約肌功能的改變即大小便功能障礙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防,

病因

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是一個多因素共同引起的疾病,其發病機制並不十分清楚,目前認為與年齡、性別、發育畸形、基因等因素有關,發病高峰年齡為45~60歲。一般認為其為軟骨細胞的異位骨化所致,但亦有學者認為其與纖維軟骨及膜內化骨有關,還有學者認為退變的椎間盤可影響後縱韌帶骨化的形成。

臨床表現

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的臨床表現複雜多樣。因其病程、疾病嚴重程度、狹窄節段的平面,並存的頸椎、腰椎疾病而表現出多樣性。可表現為:
1.最常見的是以胸背部疼痛症狀為主訴
但因其沒有特異性,常常被忽視。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引起的胸髓病變從開始發病到完全性癱瘓可以僅經過很短的時間。但也有患者到醫院就診時僅主訴有持續性背部模糊痛,其病史可持續數月至數年。
2.脊髓受壓的上運動神經元損害
往往是下肢遠端麻木,逐漸向上發展,伴有下肢無力、僵硬或脊髓源性間歇性跛行。嚴重者發生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行走不穩,雙下肢行走無力,有踏空感或足踩棉花感,易跌倒。
3.以肋間神經刺激性疼痛為主訴
並伴有胸腹部感覺異常,如束帶感等。可能因為病變累及肋間神經根導致。
4.胸腰段椎管狹窄
則可能同時存在上、下運動神經元性或神經根性損害;甚至只表現為下運動神經元損害。
5.可有括約肌功能的改變
大小便功能障礙。大小便功能異常視病變程度不同,可有大小便無力,亦可出現大、小便失禁。
並不是每一個患者都會出現上述所有症狀,而且常合併頸椎後縱韌帶骨化,所以需要結合相關檢查才能做出準確的診斷。

檢查

1.X線檢查
胸椎側位或斷層X線片常可發現骨化的後縱韌帶呈高密度影,可呈連續型或孤立型。
2.脊髓造影
可顯示骨化物範圍,對減壓範圍確定有很大的意義。
3.CT檢查
具有明確診斷意義,並可測量椎管狹窄率,CT三維重建既可顯示骨化物的範圍、形態,亦可顯示脊髓壓迫的程度。
4.MRI檢查
可顯示脊髓受壓的程度、範圍等。

診斷

結合臨床症狀、查體和影像學檢查,可以診斷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但必須排除是否同時有頸椎後縱韌帶骨化、頸椎管狹窄及腰椎管狹窄等疾病,還需排除胸椎硬膜囊鈣化等比較罕見的疾病,防止漏診、誤診,提高診斷率。

治療

由於胸椎後縱韌帶骨化壓迫造成脊髓受壓,保守治療常常無效,目前惟一有效的方式是手術治療。但是由於術後併發症較多,且發生截癱的風險大,即使是對經驗豐富的脊柱外科醫生也是一個很大挑戰,所以目前仍無一致的手術方案。
目前為了治療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許多學者開始改良或創新各種手術入路。大致有以下幾種手術入路:
1.後路椎板切除減壓術或椎板成形術。
2.前路胸膜外或經胸膜入路前方減壓術。
3.後路減壓融合術。
4.前後路聯合減壓術。
5.後路環椎管減壓術。

預防

術後患者恢復是否良好與年齡、性別、術前發病時間、術前JOA評分、骨化類型、骨化前後直徑有關,還與胸椎後凸角度、MRI脊髓內T2像信號強度、最後骨化水平、術式、是否聯合套用內固定及合併糖尿病等多種因素有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