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朝

胤朝

大胤王朝,奇幻小說系列作品九州中的架空朝代,是繼賁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國祚約770年。

胤朝開國皇帝為胤太祖白胤。胤朝的政治制度多沿襲賁朝,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地方實行分封制,而此時的牛耕和鐵器普遍流行。胤朝時期東陸人民的文化交融使華族正式成型,同時也是東陸的黃金時代。《白雀神龜》故事發生在胤朝中晚期,《縹緲錄》《旅人》《羽傳說》《風起雲落》故事發生在胤朝末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胤朝
  • 外文名:Yin Dynasty
軍事,世家,白氏,百里氏,敖氏,息氏,江氏,葉氏,姬氏,諸侯,淳國,下唐國,楚衛國,晉北國,離國,
爵位分為王、公、侯、伯、君五等,薔薇皇帝白胤曾規定“非白氏不能封王,非大功不能封侯”,因此只有皇室的近親有機會被封為王,公侯則是次一等的諸侯或皇室成員,有些重臣也會因功封侯,伯則再次一等。君這個爵位在有些諸侯國也被分為子爵和男爵,相比之下更加普及,平民因軍功或姻親也有希望封為君。到風炎皇帝白清羽的時代,又產生了軍功爵,可達侯爵一等。

軍事

胤朝武略不彰,所控制的王域僅有十七個郡,外困於諸侯,內受制於公卿,兵源、糧餉拮据,軍隊編制常年保持在四萬人以內,數量還不及晉北、楚衛等諸侯大國。胤朝中葉,各方勢力角逐於朝堂之上,軍隊領導權反覆易手,當權者往往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意設定官階,酬謝親信,軍制混亂不堪,直到胤仁帝時軍制才趨於穩定。公卿年代,大司馬職掌武事,權力極大,皇帝的軍令均需由大司馬副署,方能轉發全軍。為了恢復皇室的權威,胤文帝首先著手將兵權回收到皇室手中。文帝在東宮設台拜太子為上將軍,取“古天子將兵稱上將軍”之意,其位即在大司馬之上,軍令改由太子以上將軍的名義直接發布,不經大司馬之手,軍權轉歸到以太子僚屬組成的東宮將台手中。大司馬的職掌僅限改為主持對武官的功過評定,至年終則課其殿最而行以賞罰,即便如此也往往因小過而被免退,修文三十年間,歷任大司馬者二十餘人,任長者不過三年,任短者數月而已。胤仁帝升大司馬為太保之後,連軍隊人事權也收歸樞省,徹底將禁軍掌握在皇帝手中。
駐紮在王域裡的禁軍分為內、外兩軍。外軍為羽林軍,集中屯駐於天啟城北。內軍駐紮在天啟城內,分屬金吾衛與光祿寺。羽林軍約三萬人,兵源皆招募於自王域,其最高指揮機關為幕府。修文初年,胤文帝拜太子為上將軍統領羽林軍,以太子之尊不便於出城親歷武事,即將禁軍出征時以帷帳所建的臨時治所幕府長期化、固定化,正式定間一級指揮機關,遣親信以太子幕僚的身份代太子掌兵。胤仁帝登基後,吸取東宮之亂的教訓,不復以皇子掌兵,廢除東宮將台,改以幕府為羽林軍的最高統御機構,任羽林將軍主之,以兵機參政為幕僚之長,其下設有龐大的參謀人員編制。幕府之下,分為部、營、隊三級,分別以司馬、指揮、隊帥督之。
金吾衛兵力約五千人,相當於羽林軍的一部,以僕射為主官,掌京城晝夜巡警之法,以執御非違,並掌天啟十二門啟閉,兵卒稱為衛士,地位在羽林軍普通士兵之上。皇帝出巡時例以金吾衛為前導,儀仗威容甚壯,為時人所艷羨。天啟公卿與東陸世家庶出子弟大多求取金吾衛衛士以為進身之階,無非是金吾衛勤役較為輕鬆,而餉銀與待遇遠比羽林軍優厚。金吾衛中有如此之多的天潢貴胄,戰力可想而知。這些貴族庶子往往又狂妄自大,一心想靠軍功博取功名,獲得自己在家族中不能得到的地位,可以算是天啟城中中最熱血好鬥的一個團體。
掌管宮殿掖門戶與宮內總管的光祿卿是天啟城裡非常微妙的一個職位。理論上光祿卿擔負侍奉與保衛皇帝的重任,皇帝的文武侍從皆由其管轄;另一方面,光祿卿如果倒向任何一方勢力,則該勢力就可以立刻脅持皇帝。在動盪的胤季朝局中,皇帝對於光祿卿既倚重,又防備,多方限制其權力。胤仁帝設立樞省後正式分割光祿卿的職掌,將原屬於光祿卿的參議郎等文學侍從改歸樞省領導,僅寄名於光祿卿下;而隨侍皇帝近側的禁衛虎賁郎由皇帝通過虎賁令直接統御,光祿卿無權過問。虎賁郎全部為軍官,不足百人,由出仕於皇室東陸精壯忠勇武官中選拔。據載,虎賁郎的選拔標準極為嚴格,初試查年齡相貌,要求二十以上,四十以下,身高七尺以上,精通技擊;複試考察耐力與行軍速度,要求: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裹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三試,檢驗騎乘之術與勇武,要求“走能逐奔馬,及馳而乘之。越溝塹,登丘陵,冒險阻,絕大澤,馳強敵,亂大眾。通過三聲連試選拔出的虎賁郎戰鬥力之強遠非金吾衛那般的銀樣蠟頭槍可以比擬。在瀚州遊牧民族入侵天啟的事變中,大部金吾衛潰散,正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虎賁郎阻擋在太清閣前,以一敵十擊退素以勇武著稱的蠻族猛士。真正歸光祿卿指揮的只有緹騎郎,緹騎郎也全部為軍官,但位次於虎賁郎,約五百人,負責皇帝出巡時扈從護衛,平時駐紮在太清宮外。鑒於皇城中戍衛不足才使得蠻族輕易突破至太清閣,胤仁帝將緹騎郎全部調入皇城宿衛。在胤仁帝駕崩前夜的奪嫡之亂中,光祿卿將賭注壓在皇七子朱王身上,朱王正是寄希望於這股力量壓制兄弟諸王,奪取帝位。

世家

白氏

白氏皇族起源於薔薇皇帝白胤,以胤武帝白清羽即位之年前推六百五十四年,白胤高舉火焰薔薇的旗幟推翻了國祚將盡的賁王朝,從而建立了胤王朝。白氏皇族並不僅僅是皇室一支,白胤的直系親屬及其子孫後代都被稱為白氏皇族,最大的一支分支就是楚衛國的諸侯,他們被分封在楚衛,不算皇室,但是一樣是薔薇皇帝的血脈。所以東陸的白氏皇族是一個極其龐大的家族,而皇室僅僅是其中最重要卻不龐大的一支,也就是主家。白氏皇族的分支,最主要的就是皇室和楚衛國諸侯,這兩支因為血緣的關係分外的親近,也正是因此,楚衛國承擔了鎮守王域南方門戶的重要責任。

百里氏

百里氏僅次於白氏,是帝國的第二大世家。其中三支最大的百里氏為:帝都的主家、下唐國的百里氏分家、和上唐國的百里氏分家。後面兩個分家是由一次家族分裂造成的。其中主家服務於皇室,而兩個分家皆是諸侯,可以說實力異常龐大。百里氏的家徽是菊花,下唐國的分家使用“金色菊”為自己的家徽,上唐國則採用半朵菊花如朝陽升起的圖案。

敖氏

敖氏的家族眾多,其中最主要的還是淳國的諸侯。這是敖氏的主家,他們的家徽是一條盤繞的蛇,蛇頭在花紋的正中央,稱為“沉思之蛇”,外人不太理解這個圖案的意義。敖氏在賁朝時期便已是諸侯之一,在賁朝末年通過其家主敖青與胤太祖白胤的婚姻,成為胤朝最為顯貴的諸侯之一。

息氏

這個世家的分家幾乎是最多的,而他們的分家多半都沒有什麼影響力,屬於在漫長時間後慢慢喪失影響力的一個世家。但是在帝都,依然有眾多的息氏分家,他們的後代服務於皇室的各個機構,整體依然有著龐大的影響力,只是缺乏一個核心的主家。息氏的家徽是百合,太多的分家都使用差不多的百合圖案,非常混亂。

江氏

這是極其龐大的世家,同樣有著無數的小分家,主家其實早已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了。但是江氏的某個分家的一位傑出的成員踏入了商場,以其無與倫比的天才締造了龐大的商業王朝,從而使得整個東陸的江氏分家都供奉他為江氏家族新的主家,所以在風炎皇帝期間,江氏主家具有非常實力,財富更是可以撼動朝野。風炎皇帝個人也和江氏關係極其密切。江氏的家徽是神鳥大風。

葉氏

位於雲中城的封閉家族,這個家族歷史上分家極少,多半也都湮沒了。只有主家,始終以其培養的將軍而聞名於天下。他們家族“下弦月”的家徽旗一度可以取代皇室羽林天軍的戰旗。雲中葉氏具備一個非常完整的軍事人才培養機制,所有男子都在很小的時候開始被灌輸軍事知識和作戰技巧,在這個世家,不能從軍的男孩被看做可恥的,連母親和姐姐都會鄙視他。雲中葉氏的歷代家主都奉行著祖傳的、強硬的軍武家族綱領,對於家族成員也培養他們的羞恥心和上進心,令他們堅強勇武,而絕不對軟弱予以姑息。這為皇室以及諸侯輸送了大量的軍事人才,也在每場戰爭中損失很多的後代。

姬氏

雖然這個世家偶爾會冒出幾個能進入史書的英雄,比如燮太祖姬野,但大部分的姬氏子弟,只是沉迷於祖先的功勳帶來的糜爛生活而已。姬氏家族控制的是帝都一個極為重要的機構貨殖府。歷代姬氏家族的家主都在貨殖府中執掌權力,負責為皇室規劃東陸的貨幣流通和經濟發展。這個職位需要極深厚的家學,所以姬氏家族的地位很少人能取代,直到宛州江氏的復興。這個職位也帶來了非常豐厚的收益,所以姬氏家族非常富有。在一幫姬姓的富有紈絝子弟中,總是數代閃現一個絕世英雄,也算是有趣的事。姬氏的家徽是黑色翼虎,兩隻對面守護著一枚槍刺。胤朝後期,由於朝政黨爭等因素,姬氏一族已然衰敗不堪,直到太祖姬野建立燮王朝,姬氏成為東陸最為顯貴的姓氏。

諸侯

胤朝實行分封制,在開國初,胤太祖將東陸分為王域和若干個諸侯國,各諸侯在自己的土地內享有主君的權力,不得離開其封地,同時要向皇帝進奉貢賦和回響朝廷的徵召。從胤初到胤末,這種眾星拱月的格局伴隨胤王朝歷經了七百餘年的風雨。胤朝初年分封的諸侯國最多時達到三十九個,隨著中央軍的衰弱,朝廷逐漸喪失對各諸侯國的影響。胤朝的中期,各諸侯開始爭相稱霸,到後半期,胤天子已名存實亡,諸侯相互征伐。胤喜帝五年,隨著離國公贏無翳的鐵蹄踏開了天啟的城門,第一次有諸侯將戰火帶入天啟王域,東陸進入亂世時代。白氏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東陸大地血火紛騰,風起去涌。
胤朝末年存在的諸侯國共十三個,即通常所說的“胤末十六國”。包括:淳、西華、上唐、下唐、楚衛、平、晉北、休、左騫、樓、陳、彭、息、離、真、商。上唐正式成為諸侯國時,左騫、樓、平三國政權均已滅亡,只是其過去的領地在習慣上仍被稱為"左騫域"、"樓域"、"平域"。
淳國、晉北國、下唐國、楚衛國、離國,是胤朝末年五個實力最強的諸侯國,他們的聯合和敵對、傾向和態度,直接影響著胤朝末年的天下大勢。淳國和晉北國因為北臨天拓海峽和濰海,被稱為"北海二國"。
由朝廷直接統治的區域稱作王域,亂世開始前皇權已經衰微,所以王哉僅局限在天啟周圍的帝都盆地及其北的中央高地。名義上皇帝仍是各國共主,但各國早已不再繳納貢賦和派出拱衛天啟的軍隊。王域內的衛戍力量本來不謂不強,帝都天啟城是更由直屬皇帝的兩萬羽林軍鎮守,有"天啟鎖鑰"之稱的殤陽關也在王域之內。但到了亂世時期,國庫銀糧枯竭,官員腐敗,王域內的守衛力量基本只剩了空架子。

淳國

最大的諸侯國,位於中州西北部,控制煙河流域的廣大地區,與晉北國以鎖河山為界。淳國氣候比較寒冷,除了大城市,人口較之富庶的宛州各國相對稀少。淳國漁業、商業、種植業都相當發達,尤其是背靠王域,是帝都和北陸蠻族之間的貿易紐帶,一度和下唐並稱為東陸兩大貿易強國。畢止城作為淳國的都城,則是中州最重要的港口貿易城市。淳國的軍事力量風虎騎兵是一隻以蠻族駿馬裝備的速攻鐵騎,在中州所向無敵,是胤朝初期和中期用以備戰蠻族的一支強大武裝,也是依仗這去軍隊,淳國成為胤末五個最強的諸侯國之一。雖然是王域北面的屏障之國,淳國一直以來卻都不很聽從皇室控制。國君敖姓,其開國國主敖青是太祖皇帝白胤的正妻,因此淳國可謂是東陸最為顯貴的諸侯之一。

下唐國

位於宛州的楚唐平原,擁有原唐國的大部分領土,其國都南淮城亦是昔日的唐都。下唐是胤末五大諸侯之一,楚唐平原膏腴之地,下唐又掌握幾個出海口,與宛州各城商會間貿易交流十分活躍,所以財力在東陸諸國中最為強大,南淮城也是九州僅次於天啟的最繁華城市。下唐的國主為百里氏,但實際上國政早已被宛州商會暗中操控。下唐軍隊能力有限,但他們特有的木城樓卻是九州最強的交戰利器。木城樓以硬木為主體,接口和樞紐包以鐵,拆散時由經過訓練的兵士分別攜帶,兩軍交陣時可組成城樓一般高大堅固的防禦工事,是抵禦騎兵衝鋒的強悍武裝。

楚衛國

楚衛國土縱貫宛州大部,是帝都天啟的門戶,國都清江里位於建水上游,東有離國,西有下唐。國土大部分位於肥沃的楚唐平原上,降水充沛,農業發達,由於和下唐比鄰,商業也很有規模,當得起“物阜民豐,兵精糧足”的評價。楚衛國領土靠近殤陽關,需要要起兵勤王時則楚衛國的地理條件最為便利,胤朝皇室一向對其多有依賴。楚衛是胤末五大強國之一,也是對離國牽制最大的國家,其控制的水陸直接影響著離國從蠻族採購優良戰馬的計畫,但處在兩大強國之間,楚衛自身的發展也受到很大制約。楚衛國最精銳的部隊是重甲槍兵,他們以兩丈長的長槍組成“山陣”,足以瓦解任何騎兵的衝擊。

晉北國

位於瀾州北部,與淳國一山之隔,國都為秋葉城。晉北荒涼寒冷,冰冷的海風一年四季從海上吹來,地形也相對複雜。經濟依靠針葉林帶的小塊耕種,但是木材儲量居東陸之首。晉北民風極其特殊,文化上受隔海相望的羽族影響很大,有平靜悲世的一面。因被封閉在寒冷之地,又有一種極度的擴張欲望,其主力軍隊是出雲騎軍,這是一支以輕騎騎射聞名天下的部隊。晉北國的國君本為秋姓,但是在胤朝後期,國君秋燝被誣以陰謀叛亂,出雲將軍雷千葉奉胤帝暗詔,叛殺秋氏一族,雷千葉本人因此受封為晉北都護府大都督,旋即又獲得晉北侯的爵位,遂控制了這個北方的雪國。

離國

位於越州雷中平原的離國是越州唯一強大的國家,胤末最強的諸侯國之一。離國境內多山,土地貧瘠,氣候炎熱。都城九原建立在山間的小平原上,是離國氣候最好的所在。越州是東陸開發最不完全的地域,在胤初分封時人煙稀少,所以離國原本和真國、商國一樣,是地廣人稀、荒涼貧窮的蠻夷之國。同時,三國間還夾雜了許多個河絡族王國,各河絡國為胤朝的藩國,在地位上與諸侯國等同。胤朝中期,離國幾代國君勵精圖治,重農崇商,生聚教訓,歷經百年,終使離國的經濟狀況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觀。離國雖軍事規模不大,但民風彪悍,士兵的勇氣和戰力都很強。胤朝末年,離國公嬴無翳出人意料地建起了騎兵,其騎兵“雷騎”和步兵“赤旅”是當時最強大的軍隊,連一向不服的各河絡王國也都膺服聽命,離國遂成為東陸雄踞一方的軍事大國。胤喜帝五年,嬴無翳無視朝廷禁令,以參覲天子為由率軍入天啟,加尊號為“天啟守護使”,意圖挾天子以令諸侯。後由於各諸侯的聯合緊逼,且離國國庫無力支撐其軍力耗費,最終不得不於胤成帝年間從天啟撤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