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鮈

胡鮈

體略長,前部呈圓筒形,較粗壯,尾柄細長,側扁,體寬與體高相等。頭短,頭長小於體高。吻寬鈍,鼻孔前方凹陷。眼中等大,側上位,眼間平,間距與眼徑幾相等。第1,2下眶骨擴大,占整個眼下頰部。口寬,下位,幾呈橫裂,僅在口角處徽下彎。唇厚,發達,上唇邊緣有多數乳突,中央處乳突大,呈單行排列,通常發現有分裂成里外重疊的兩層乳突的。兩側緣的乳突細小,呈多行排列;下唇分3葉,中葉極小,位頦部前端,為心臟形的肉質突,兩側葉極發達,厚且大,向後擴展似翼狀,後緣游離,其上具密集的細小乳突,在口角處與上唇相連。須1對,極短小,其長遠不及眼徑之半,常隱匿於口角處。鰓耙細小。下咽齒側扁,末端呈鉤狀。鱗片中等大。體腹面自腹鰭基部之前裸露無鱗。側線平直。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胡鮈
  • 拉丁學名:chenhsienensis
  • :動物界
  • :鯉形目
  • :鯉科
  • 亞科:鮈亞科
  • :胡鮈屬
基本信息,分布地區,形態特徵,生活習性,

基本信息

命名人 Fang, 1938
原始文獻 Bull. Fan meml. Inst. Biol., Zool., 8(3):239. 1938.
模式產地 浙江
生境 分布較廣, 乾支流均有分布
資料來源 珠江魚類志:139-140. 中國鯉科魚類志[下卷]:531.

分布地區


錢塘江、閩江、珠江水系, 浙江省的曹娥江, 靈冊等水系的乾支流

形態特徵

背鰭Ⅲ-7;臀鰭Ⅲ-5;胸鰭Ⅰ-11-12;腹鰭Ⅰ-7。鰓耙6-8。下咽齒5-5。側線鱗37[3.5/(2.5-V)]39;背鰭前鱗9-10;圍尾柄鱗12。
體長為體高的4.2-4.8(平均4.5)倍;其中韶關的5尾標本因個體較小,墓只體長與體高之比倍數偏高,體長為體高的5.4-估定辨6.2(5.8)倍;為頭長的4.5-5.1(4.8)倍;為尾柄長的6.8一7.6(酷葛婆7.3)倍;為尾柄精仔趨高的11.5一13.0(12.2)倍。頭長為吻長的2.2-2.8(2.4)倍;為眼徑的3.5一4.1(3.8)倍;為眼間距的3.3一3.8(3.5)倍;為尾柄長的1.4-1.7(1.5)倍;為尾柄高的2.3-2.7(2.5)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6一1.9(1.7)倍。
背鰭無硬刺,其起點至吻端較至尾鰭基的距離為近,而較背鰭基部後端至尾鰭基為遠。胸鰭大,位接近腹面,平展,末端尖,後伸幾達腹鰭起點。腹鰭亦長,院應剃起點位於背酷墊恥譽鰭點的後方,約與背鰭第4根分枝鰭條相對。臀鰭短小,末端不達尾鰭基部。尾鰭短小,分叉較淺,上下葉末端稍圓。肛門位置近腹鰭基部。
脊椎骨4+32。鰾小,2室,其長小於頭長的1/3,前室包於扁圓形的韌質膜囊內,後室極為細小。腸細長。腹膜蒸蘭籃判深黑色。
體背部呈灰黑色,腹部灰白。橫跨背部有4-5塊不大明顯的黑色斑塊,體側中軸有7-8個黑斑點。側線以上體側鱗片具細小黑點,組成若干細條,背、尾鰭具多數小斑點,其他各鰭灰白色。

生活習性


淡水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