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靖(華南師範大學“三農”與城鎮化研究所所長)

胡靖,1964年生於四川宜賓,1999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經濟系,現任華南師範大學“三農”與城鎮化研究所所長,教授。曾提出“農業剩餘勞動力是個偽問題”“比較優勢理論誤導了國家的農業政策”等,引起學術界和社會關注。

對於糧食安全問題,胡靖總是憂心忡忡的。每當講到自己覺得重要的觀點,他都會叮囑《環球人物》記者:“這個觀點你要寫下來,你們媒體有責任提醒政府和民眾注意糧食安全存在的隱患。”

胡靖非常重視鄉野調研,他關於糧食安全及“三農”問題的很多研究成果,都是一次次田間地頭的考察累積而來。為此,他開了門社會調查課,還每年組織學生到農村做一次為期一周的住戶調研,為的是“讓學生們的雙腳踩在中國最底層,全身心地融入到村莊的環境裡面去”。

基本介紹

糧食安全的缺口越來越大
《環球人物》:2015年,隆平高科的超級稻在安徽出現大面積絕收,再度引發農業界對糧食安全“重產量不重質量”的反思,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胡靖:一個新的品種,對水源、氣候、肥料和農藥都會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只有跟它們匹配才能夠達到增產的目標。如果不匹配,就會使產量大打折扣。新品種的技術創新存在一定的風險,這在實驗室里可能不存在,可一旦推廣,就會顯現出來。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就是這個道理。在湖南某地實驗成功了,但在安徽就不一定行了。從實驗室成功到推廣套用還有很長的路,這就很容易產生風險,給農民帶來巨大的損失。所以,國家在推廣一項農業新技術的時候,一定要以謹慎、科學、系統的態度來對待。
就像這件事一樣,在糧食安全問題上,單純強調產量的問題確實很嚴重。比如為了追求高產,大量使用化肥,短期內可以把產量提上去,見效很快。但長期看,會惡化了生產環境,降低糧食的品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