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長鴻

胡長鴻

胡長鴻,藥劑學家。現代中藥藥劑學的主要奠基人。撰寫的《國藥製劑學》,開拓了中藥藥劑學新領域,1956年發表《從(本草綱目)看中國古代藥劑學的成就》弘揚祖國傳統醫藥。1962年參與主編《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參加1963年版藥典的編纂,在藥典中首次實行了中西藥並舉,為祖國中藥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60年代初,撰寫了《中藥現代化的藥劑學研究》的論文和長篇綜述《藥物製劑吸收排泄研究的近代進展》,促進了中藥製劑現代化的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長鴻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浙江紹興
  • 出生日期:1918年8月
  • 職業:藥劑學家
  • 畢業院校:國防醫學院藥學系本科畢業
  • 代表作品:《中藥現代化的藥劑學研究》
胡長鴻-生平簡介,胡長鴻-主要科學技術成就,胡長鴻-創新、發展中藥藥劑事業,胡長鴻-成果斐然,胡長鴻-工作履歷,胡長鴻-主要論著,

胡長鴻-生平簡介

胡長鴻,1918年8月出生於浙江紹興一個店員家庭。自幼聰穎好學,雖家境清貧,但勤奮刻苦,堅持不懈,終於考入大學,1944年於國防醫學院藥學系本科畢業。曾任廣東、浙江省衛生廳技正和浙江省立嘉興醫院藥房主任。1951年起,先後在浙江醫學院、瀋陽藥學院、浙江醫科大學、浙江醫學科學院以及浙江中醫學院等工作,擔任講師、副研究員及教授等職。胡長鴻長期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是位蜚聲海內外的藥劑學家,九三學社浙江省委委員(197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黨員(1986年加入),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由於他在藥學尤其在中藥藥劑學方面的精湛造詣,曾被聘為衛生部藥典委員會委員(五屆)、中國藥學會店整主理事(十七屆)、中國藥劑學會副主委兼中藥製劑組組長(一、二屆)、浙江省科歸想拔協委員(三、四屆)、浙江省藥學會副理事長(六、七屆);曾被聘為國家一級刊物《藥學學報》、《中國藥學雜誌》、《中國中藥雜誌》、《中國醫院藥學雜誌》、《中草藥》、《中成藥》等期刊的編委和《現代套用藥學》編委及第一副主編。
主要著作有:《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1962)、《浙江中草藥製劑技芝催肯贈術》(合編,主審,浙江人民出版社,1978)、《國際中藥講習班講稿彙編(中、英文)》(合著,中文版由《中成藥研究》雜誌編輯部出版,1984)、《中藥製劑學》(主審,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處方藥物相互作用簡明手冊》(主編,浙江科技出版社,1987)、《浙江省醫院製劑規範》(主審,浙江科技出版社,1988)等。

胡長鴻-主要科學技術成就

為傳統醫藥學開闢新航道
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胡長鴻應聘於浙江醫學院擔任藥劑學講師,深感雖已是新社會,但在中國高等醫藥院校卻仍單純地講授西藥製劑,嚴重脫離中國醫藥實際。當時藥劑專業正式提出擬增設國藥製劑學課程,同學們也在課堂上呼籲要增加日常套用的中藥製劑內容,於是年輕的胡老師挺身而出承擔這門新課。他本科4年所學的只是西藥,雖然曾業餘自學過一些本草和方劑的內容,但僅是從理論上涉獵,缺少實踐,必須“邁步從頭越”,全面系統地學習和領會。由於當時中國沒有中醫藥高等院校,他便受命義無反顧地踏進當時有“江南藥府”之稱的杭州胡慶余堂製藥廠,以最大的熱情投入歸充厚了全面突擊實地學習,並主動拜師,忘我地在製藥實踐中探索傳統中藥的真諦。通過半年多的認真學習,同時再次涉獵了眾多有關中醫藥傳統典籍和近代研究文獻,加以印證,結合自己專業,汲取精華,廢寢忘食一心撲在編寫教材上,以真知灼見,予以科學地整理和闡發,撰寫了約30萬字的《國藥製劑學》教材和實驗講義。他還帶領助教做了大量的實驗以備選作學生中藥新製劑的實驗,並製備了許多中藥飲片標本供課堂觀摩。該教材詳細介紹了520種常用中藥,將其中最常用的233種予以摘要表解,簡述每味中藥的來源、科屬、主成分及功用等,一目了然,以期全面認識中藥。該教材要求學生了解中藥飲片及炮製和一般提取方法,笑民又進一步闡述中藥的新製劑,以及國藥丸散膏丹等傳統劑型的改進。如期完成這一新課程的開設,開拓了殃協殃淋中國藥劑學新的領域和視野,新穎而實用的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也受到國內醫藥學界的矚目。
弘揚祖國傳統醫藥
1955年胡長鴻經高校院系調整到達瀋陽藥學院,隨即被派去北京醫學院高級師資進修班(前蘇聯專家講學)深造;此後又曾派去遼寧中醫學院夜大進修中醫基礎理論,因而得以不斷提高他在中西藥劑學的造詣;同時為了弘揚傳統,他又深入學習本草巨著——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通過全書所載數以萬計(11096條)浩瀚的中藥古方中,仔細摘錄大量文獻卡片,經分類研究,發現中國在明末以前已有了極為完備的各類用藥劑型;同時在製備工藝上(包括對製劑輔料的選用),例如口服丸劑選用煉合劑、外用軟膏劑和膏藥選用基質都積累了許多卓越的經驗;尤以外用膏藥和軟膏對其基質的選用,竟已萌發了使藥物從毛孔入其腠理的精闢論述。這些殆與現代研究口服控釋製劑和透皮糊踏灑吸收製劑有如出一轍的驚人成就。
通過精研細讀,他成竹在胸,奮筆疾書,寫下了長達3萬字的《從<本草綱目>看中國古代在藥劑學上的成就》。天道酬勤。這篇震動中國藥學界的論文,由於言之有據,令人信服,立即被瀋陽藥學院推薦在中國科學院1956年(第一屆)自然科學史論文討論會上公開宣讀,一鳴驚人。全文隨即在國家級中藥刊物《中藥通報》上連載(1956年第3、4、6期,1957年1、2期);《人民日報》在會上約稿並於1957年1月6日即摘要發表;《新華半月刊》亦即予轉載。以後在全國各種形式的學術會上應邀作了多次報告。胡長鴻明確指出,李時珍對祖國醫藥文化所作的貢獻是空前而偉大的。現代醫療用藥劑型,除了近世才有的注射劑和在歐洲工業革命後才有機制的片劑外,其他許多劑型早在中國秦漢之際即已創用,並在藥劑製備上已有相當驚人的成就。若把這些成就放在時間坐標線上,那末,一向被稱為世界藥劑學鼻祖的格林(Galen 131~201),則大為遜色。他在文章中不啻振臂高呼,我們應對祖國如此豐富卓越的醫藥文化遺產而引以自豪。
對中西藥並舉的貢獻
中國的1950年版藥典只收西藥,曾被世人譏為外國藥典的翻譯本。1953年出版的藥典,內容也基本為西藥,這嚴重脫離人民用藥實際,不符合中國國情。但當時國家對傳統中藥成方製劑全國並無統一準繩,要改變這種狀況,須先對傳統中藥成方製劑進行調查整理。在國家衛生部曾徵集全國25個大中城市的配本加以胡長鴻在胡慶余堂學習時該藥廠贈給的配本的基礎上,胡長鴻應邀與北京中醫研究院冉小峰聯合主編《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143萬字大型參考工具書(1962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該書分門別類整理介紹了中國千百年來一直為廣大人民民眾所歡迎的,並且使用方便易於掌握的中藥成方,書中將同一品种放在一起,又附有古方考證,以供比較、參考。由於中國地域廣闊,南北地理氣候條件不同,各地均有獨特的豐富經驗,及時總結整理,取長補短,互相交流十分重要。該書為臨床使用、藥廠生產及新藥開發提供了參考,特別是為新藥典的編纂提供了必要的參考資料。緊接著他應邀參加1963年版藥典的編纂。為了貫徹黨的中醫政策,適應國內中藥生產發展的需要,該版藥典開始分為兩部:一部為中藥,二部為西藥,兩部同時出版發行。從此在中國藥典中實行中西藥並舉,在中國醫藥事業上才擺脫了半封建半殖民地被凌辱的地位,也改變了國家藥典嚴重脫離人民用藥實際、不符合中國國情狀況。1963年版藥典中有關中藥成方製劑的製備工藝和製劑通則均由他參與起草編寫。這次史無前例的系統整理祖國傳統醫藥知識,同時加以規範化、標準化,使其進入現代化藥典體系,並在國際上進行交流,他為祖國中藥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胡長鴻-創新、發展中藥藥劑事業

1962年秋,胡長鴻從瀋陽調回浙江醫科大學。當時生物藥劑學正在興起,胡長鴻撰寫了近2萬字的論文《中藥現代化的藥劑學研究》,指出以現代藥劑理論和技術進行中藥傳統製劑的研究,是實現中藥現代化的重要環節。論文以生物藥劑學等內容,結合現代藥劑中新近提出的藥物供輸系統理論,探討中藥製劑的現代化問題。論文分:從現代藥劑學探討劑型與療效關係、劑型因素對中藥製劑質量的影響以及中藥製劑質量控制與貯存穩定性的研究等三個方面。並以製劑的生物效應為前提,運用近年來國內外對中藥製劑研究實例,分別探討提高其內在質量的研究方向與途徑,促進中藥生產的現代化。例如其中涉及到對傳統中藥成方製劑的質量控制與貯存穩定性的探討,認為對傳統中藥成方製劑採用薄層層析及雙波長薄層掃描的分析方法來檢測,能有效地控制中藥成方製劑的成品質量,從而促進中藥生產現代化。他先後在全國各地作了多次專題學術報告,引起轟動,後發表於《中草藥》1982年6期。該論文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推動了中藥製劑現代化的發展。
當時他帶沈文照、朱善瑾參閱國外文獻百餘篇,進行譯述,撰寫了3萬多字的長篇綜述《藥物製劑吸收排泄研究的近代進展》,闡明了生物藥劑學的研究內容及進展。1965年秋,他在全國藥劑研究工作會議上作大會專題學術報告。在國內率先闡明了生物藥劑學是現代藥劑學的重點之一。他研究藥物的劑型因素與療效之間的關係,並從其體內效應定量地研究製劑的生物利用度;同時進一步研究製劑在吸收、排泄等方面用數學方式表達以模擬其體內規律,闡明藥物在體內各部位中其濃度隨時間變化的動力學過程;為合理用藥提供理論依據,促進制劑生產的現代化。由於報告內容新穎、深入,引起了強烈反響,受到了高度重視和熱烈歡迎,推動了當時中國藥劑學的發展。其後他於1966年調入浙江省醫科院藥物研究所任副研究員、副所長,專職從事藥學研究。
隨著中醫藥在國際上的威望不斷提高,1982年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委託中國舉辦以英語為統一語言,進行直接交流的“國際中藥講習班”。胡長鴻應中國藥學會與國家醫藥總局的邀請,赴京為來華的各國藥學專家作“中藥傳統劑型與現代化(chinese traditional dosage forms and their modernization)”的專題講授。由於當時時間緊迫,他焚膏繼晷,奮力於短期內完成中、英文講稿撰寫,為來自亞、非、拉及歐洲18個開發中國家的專家以及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官員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代表講授。授課後並陪同參觀了中國有關的中藥廠,受到了各國專家的好評。這不僅為祖國贏得了榮譽,並為將中藥推向世界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講稿也同時被國內外收載發表。

胡長鴻-成果斐然

他先後承擔的科研項目眾多,擇要簡述如下:
抗結核藥民間驗方紫金牛抗癆丸的研究。70年代初,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廣大科研人員被剝奪工作的權利,時任浙江醫科院藥物所副所長的他卻夥同藥物所研究人員打著與工農相結合、接受再教育的旗號,深入中國西部湘桂黔滇邊遠地區進行調研,對民間中草藥驗方作系統研究,廣西農村有“不出林(紫金牛)抗癆丸”,深受民間歡迎,回所後立即主持對廣西民間中藥驗方“紫金牛抗癆丸”進行了系統劑型改進的研究,闡明了其中主藥及其主要有效成分。通過含量測定及大規模的臨床驗證,研製成複方及單方兩種抗結核新藥。經鑑定分別獲1978年浙江省科技大會省級優秀成果二等獎及三等獎。其中複方抗結核片收入浙江省藥品標準,由杭州胡慶余堂製藥廠投產,產品供不應求,曾獲得重大經濟效益。在那特殊的年代,他克服了種種困難,衝破重重阻力,為科研贏得了時間,以極大的熱情較快地完成這項工作,為治療結核病提供了高療效、低價格、無毒副作用的中成藥,充分展現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的拳拳愛國之心。
對中藥石蒜的研究。建國初常用的生藥吐根因能有效地祛痰止咳及治痢疾而被廣泛套用,但需從國外進口,不但耗費寶貴的外匯還常斷檔,為了尋找代用品胡長鴻對藥理作用相似的中藥石蒜進行研究,發現石蒜的祛痰止咳止痢等作用與吐根相似,能替代進口的吐根,既滿足了臨床用藥的需要,又為國家節約了外匯。在與藥理研究人員深入研究中進而證明石蒜鹼具有興奮子宮作用,這一作用特點與西藥麥角新鹼相似,而且兩者的化學結構也相似。實驗結果顯示石蒜的催吐、致瀉等不良反應遠較麥角為低,為石蒜作為麥角類化合物的替代品用於臨床提供了重要的藥理學依據。研究成果隨即發表於《藥學學報》1957年第1期。
女用複方庚炔諾酮長效避孕針的研究,是計畫生育藥物研究的重點課題,也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大事。胡長鴻較早地承擔了這長效製劑的工藝設計和研製,他根據國外文獻進行反覆篩選,終於成功地找到了較好的賦形劑和可靠的滅菌方法,順利地按要求研製成每月及每2個月1針的注射劑,有效率達100%,為該重點課題的深入進行奠定了基礎。該課題曾獲1978年全國醫藥衛生科學大會國家級科研成果二等獎,該長效製劑的研製成功為計畫生育藥物在藥理學及計畫生育臨床上更深入系統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省計畫生育研究所經過多年來繼續不懈的努力,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經驗。近年在香港回歸祖國後,該長效製劑被認為是國際上評價最好的兩種避孕針之一,因而被隆重授予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的殊榮。
中醫急症用羚龍清熱液微型灌腸劑的研究,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七五”重點課題。胡長鴻先後擔任組長及課題指導。此種新劑型在直腸較淺部位,即最佳吸收部位(距肛門口2~4cm)注入,可繞過肝臟首過作用進入血循環,達到速效而且用量很小(一般在5ml以下),並能確保發揮理想療效。具一定的優越性、可行性。新研製品對小兒熄風退熱,定驚醒神作用迅速可靠,在急症用藥劑型上有所突破。1992年6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權在杭組織有關專家、教授及名老中醫鑑定,該新劑型為國內首創。成果隨即有償轉讓,獲較好社會、經濟效益。
大輸液質量的研究,為中國製藥工業中的重要課題。胡長鴻對醫療上重要藥物製劑大輸液質量進行長期深入研究,摸清膠塞對成品質量影響最大。確定了膠塞質量的測試和評定標準,為提高大輸液質量提供了有效途徑,這一研究成果經省級鑑定,發表於《中國醫院藥學雜誌》1985年第3期,獲浙江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
婦科抗癌中藥香葵油陰道栓及滴丸的研究。由於該製劑能有效地抑制子宮癌,從而為治療婦科子宮癌提供了療效顯著的中藥製劑。該研究成果獲得省級二等獎、部級二等獎。
此外,他的重要研究還有:中藥鴉膽子民間單方劑型的研究(1959);古代驗方麻杏石甘湯製劑的研究(1960);細胞色素C注射液質量檢測方法的研究(1964);中藥紫金牛抗結核有效成分的研究(1985);消炎痛磁性貼膏抗炎鎮痛作用的研究(1985);茶鹼長效片劑體內外相關性的研究(1985);消炎痛製劑的生物利用度和藥代動力學研究(1986)等。他先後共發表了數百餘萬字的論著,曾獲得全國二等獎及多項部級、省級科研成果獎。早在50年代就曾因為對發展中藥藥劑事業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於1956年在瀋陽藥學院被評為遼寧省先進衛生工作者。
1985年底,浙江中醫學院中藥系剛創建,需要有造詣的資深學者,知名度較高的胡長鴻應聘任教授兼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承擔中藥製劑現代化研究和培養人才。在高等醫藥院校從教數十年中,他積累了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經常為畢業班學生作專題講座。由於兒科服用中藥湯藥的需要,他還應邀為中醫兒科研究生開設中藥劑型改進研究課程。除自己帶研究生外他還應邀為省內外許多有關單位進行研究生論文答辯、新藥研製鑑定。他還連續多年參加浙江省衛生廳高評審的評審工作。連續多年他應邀定期為衛生部中醫急症製劑培訓中心(設在重慶中醫研究所)授課;這些工作直至1988年10月年逾古稀退休後又延續到1993年,仍應邀擔任力所能及的工作繼續發揮餘熱。真可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而今雖年過八旬,身心依然健朗,在學術上目光犀利,奮進不已,作為一個知名的專家,他虛懷若谷,積極扶植青年一代,以自己踏實、科學、嚴謹、求實的工作和治學作風,體現了一個優秀高級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堪為後學楷模。

胡長鴻-工作履歷

1950-1951年 浙江省衛生廳技正。
1951-1955年 浙江醫學院藥學系講師。
1955-1962年 瀋陽藥學院講師,藥劑教研室副主任。
1962-1964年 浙江醫科大學藥學系講師,藥劑教研室主任。
1964-1986年 浙江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副所長。
1986-1988年 浙江中醫學院教授,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胡長鴻-主要論著

1 胡長鴻.關於整理和發揚中藥問題.(中華醫學會杭州分會、中國藥學會杭州分會等聯合舉辦學術報告會講稿)新中醫藥,1955,6(2):1-3.
2 胡長鴻.中藥製劑在醫院藥房中的製備.藥學通報,1956,(2):53-59.
3 胡長鴻.從<本草綱目>看中國古代在藥劑學上的成就.中藥通報,1956,2(3):90-92.2(4):141-143.2(6):222-227.1957,3(1):13-16.3(2):62-64.(摘要發表於人民日報,1957.1.6;新華半月刊,1957,3(2):116.)
4 胡長鴻.積極開展中藥劑型的研究改進工作.中藥通報,1957,3(2):51.
5 陳牧群,胡長鴻,桂綠荷.中藥石蒜的藥理作用.藥學學報,1957,5(1):1-8.
6 胡長鴻.新格林製劑.藥學通報,1957,(10):458-464.
7 胡長鴻.中藥民間單方劑型研究報告雞眼用鴉膽子油的劑型研究.瀋陽藥學院學報,1959,(2):74-75.
弘揚祖國傳統醫藥
1955年胡長鴻經高校院系調整到達瀋陽藥學院,隨即被派去北京醫學院高級師資進修班(前蘇聯專家講學)深造;此後又曾派去遼寧中醫學院夜大進修中醫基礎理論,因而得以不斷提高他在中西藥劑學的造詣;同時為了弘揚傳統,他又深入學習本草巨著——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通過全書所載數以萬計(11096條)浩瀚的中藥古方中,仔細摘錄大量文獻卡片,經分類研究,發現中國在明末以前已有了極為完備的各類用藥劑型;同時在製備工藝上(包括對製劑輔料的選用),例如口服丸劑選用煉合劑、外用軟膏劑和膏藥選用基質都積累了許多卓越的經驗;尤以外用膏藥和軟膏對其基質的選用,竟已萌發了使藥物從毛孔入其腠理的精闢論述。這些殆與現代研究口服控釋製劑和透皮吸收製劑有如出一轍的驚人成就。
通過精研細讀,他成竹在胸,奮筆疾書,寫下了長達3萬字的《從<本草綱目>看中國古代在藥劑學上的成就》。天道酬勤。這篇震動中國藥學界的論文,由於言之有據,令人信服,立即被瀋陽藥學院推薦在中國科學院1956年(第一屆)自然科學史論文討論會上公開宣讀,一鳴驚人。全文隨即在國家級中藥刊物《中藥通報》上連載(1956年第3、4、6期,1957年1、2期);《人民日報》在會上約稿並於1957年1月6日即摘要發表;《新華半月刊》亦即予轉載。以後在全國各種形式的學術會上應邀作了多次報告。胡長鴻明確指出,李時珍對祖國醫藥文化所作的貢獻是空前而偉大的。現代醫療用藥劑型,除了近世才有的注射劑和在歐洲工業革命後才有機制的片劑外,其他許多劑型早在中國秦漢之際即已創用,並在藥劑製備上已有相當驚人的成就。若把這些成就放在時間坐標線上,那末,一向被稱為世界藥劑學鼻祖的格林(Galen 131~201),則大為遜色。他在文章中不啻振臂高呼,我們應對祖國如此豐富卓越的醫藥文化遺產而引以自豪。
對中西藥並舉的貢獻
中國的1950年版藥典只收西藥,曾被世人譏為外國藥典的翻譯本。1953年出版的藥典,內容也基本為西藥,這嚴重脫離人民用藥實際,不符合中國國情。但當時國家對傳統中藥成方製劑全國並無統一準繩,要改變這種狀況,須先對傳統中藥成方製劑進行調查整理。在國家衛生部曾徵集全國25個大中城市的配本加以胡長鴻在胡慶余堂學習時該藥廠贈給的配本的基礎上,胡長鴻應邀與北京中醫研究院冉小峰聯合主編《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143萬字大型參考工具書(1962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該書分門別類整理介紹了中國千百年來一直為廣大人民民眾所歡迎的,並且使用方便易於掌握的中藥成方,書中將同一品种放在一起,又附有古方考證,以供比較、參考。由於中國地域廣闊,南北地理氣候條件不同,各地均有獨特的豐富經驗,及時總結整理,取長補短,互相交流十分重要。該書為臨床使用、藥廠生產及新藥開發提供了參考,特別是為新藥典的編纂提供了必要的參考資料。緊接著他應邀參加1963年版藥典的編纂。為了貫徹黨的中醫政策,適應國內中藥生產發展的需要,該版藥典開始分為兩部:一部為中藥,二部為西藥,兩部同時出版發行。從此在中國藥典中實行中西藥並舉,在中國醫藥事業上才擺脫了半封建半殖民地被凌辱的地位,也改變了國家藥典嚴重脫離人民用藥實際、不符合中國國情狀況。1963年版藥典中有關中藥成方製劑的製備工藝和製劑通則均由他參與起草編寫。這次史無前例的系統整理祖國傳統醫藥知識,同時加以規範化、標準化,使其進入現代化藥典體系,並在國際上進行交流,他為祖國中藥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胡長鴻-創新、發展中藥藥劑事業

1962年秋,胡長鴻從瀋陽調回浙江醫科大學。當時生物藥劑學正在興起,胡長鴻撰寫了近2萬字的論文《中藥現代化的藥劑學研究》,指出以現代藥劑理論和技術進行中藥傳統製劑的研究,是實現中藥現代化的重要環節。論文以生物藥劑學等內容,結合現代藥劑中新近提出的藥物供輸系統理論,探討中藥製劑的現代化問題。論文分:從現代藥劑學探討劑型與療效關係、劑型因素對中藥製劑質量的影響以及中藥製劑質量控制與貯存穩定性的研究等三個方面。並以製劑的生物效應為前提,運用近年來國內外對中藥製劑研究實例,分別探討提高其內在質量的研究方向與途徑,促進中藥生產的現代化。例如其中涉及到對傳統中藥成方製劑的質量控制與貯存穩定性的探討,認為對傳統中藥成方製劑採用薄層層析及雙波長薄層掃描的分析方法來檢測,能有效地控制中藥成方製劑的成品質量,從而促進中藥生產現代化。他先後在全國各地作了多次專題學術報告,引起轟動,後發表於《中草藥》1982年6期。該論文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推動了中藥製劑現代化的發展。
當時他帶沈文照、朱善瑾參閱國外文獻百餘篇,進行譯述,撰寫了3萬多字的長篇綜述《藥物製劑吸收排泄研究的近代進展》,闡明了生物藥劑學的研究內容及進展。1965年秋,他在全國藥劑研究工作會議上作大會專題學術報告。在國內率先闡明了生物藥劑學是現代藥劑學的重點之一。他研究藥物的劑型因素與療效之間的關係,並從其體內效應定量地研究製劑的生物利用度;同時進一步研究製劑在吸收、排泄等方面用數學方式表達以模擬其體內規律,闡明藥物在體內各部位中其濃度隨時間變化的動力學過程;為合理用藥提供理論依據,促進制劑生產的現代化。由於報告內容新穎、深入,引起了強烈反響,受到了高度重視和熱烈歡迎,推動了當時中國藥劑學的發展。其後他於1966年調入浙江省醫科院藥物研究所任副研究員、副所長,專職從事藥學研究。
隨著中醫藥在國際上的威望不斷提高,1982年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委託中國舉辦以英語為統一語言,進行直接交流的“國際中藥講習班”。胡長鴻應中國藥學會與國家醫藥總局的邀請,赴京為來華的各國藥學專家作“中藥傳統劑型與現代化(chinese traditional dosage forms and their modernization)”的專題講授。由於當時時間緊迫,他焚膏繼晷,奮力於短期內完成中、英文講稿撰寫,為來自亞、非、拉及歐洲18個開發中國家的專家以及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官員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代表講授。授課後並陪同參觀了中國有關的中藥廠,受到了各國專家的好評。這不僅為祖國贏得了榮譽,並為將中藥推向世界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講稿也同時被國內外收載發表。

胡長鴻-成果斐然

他先後承擔的科研項目眾多,擇要簡述如下:
抗結核藥民間驗方紫金牛抗癆丸的研究。70年代初,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廣大科研人員被剝奪工作的權利,時任浙江醫科院藥物所副所長的他卻夥同藥物所研究人員打著與工農相結合、接受再教育的旗號,深入中國西部湘桂黔滇邊遠地區進行調研,對民間中草藥驗方作系統研究,廣西農村有“不出林(紫金牛)抗癆丸”,深受民間歡迎,回所後立即主持對廣西民間中藥驗方“紫金牛抗癆丸”進行了系統劑型改進的研究,闡明了其中主藥及其主要有效成分。通過含量測定及大規模的臨床驗證,研製成複方及單方兩種抗結核新藥。經鑑定分別獲1978年浙江省科技大會省級優秀成果二等獎及三等獎。其中複方抗結核片收入浙江省藥品標準,由杭州胡慶余堂製藥廠投產,產品供不應求,曾獲得重大經濟效益。在那特殊的年代,他克服了種種困難,衝破重重阻力,為科研贏得了時間,以極大的熱情較快地完成這項工作,為治療結核病提供了高療效、低價格、無毒副作用的中成藥,充分展現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的拳拳愛國之心。
對中藥石蒜的研究。建國初常用的生藥吐根因能有效地祛痰止咳及治痢疾而被廣泛套用,但需從國外進口,不但耗費寶貴的外匯還常斷檔,為了尋找代用品胡長鴻對藥理作用相似的中藥石蒜進行研究,發現石蒜的祛痰止咳止痢等作用與吐根相似,能替代進口的吐根,既滿足了臨床用藥的需要,又為國家節約了外匯。在與藥理研究人員深入研究中進而證明石蒜鹼具有興奮子宮作用,這一作用特點與西藥麥角新鹼相似,而且兩者的化學結構也相似。實驗結果顯示石蒜的催吐、致瀉等不良反應遠較麥角為低,為石蒜作為麥角類化合物的替代品用於臨床提供了重要的藥理學依據。研究成果隨即發表於《藥學學報》1957年第1期。
女用複方庚炔諾酮長效避孕針的研究,是計畫生育藥物研究的重點課題,也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大事。胡長鴻較早地承擔了這長效製劑的工藝設計和研製,他根據國外文獻進行反覆篩選,終於成功地找到了較好的賦形劑和可靠的滅菌方法,順利地按要求研製成每月及每2個月1針的注射劑,有效率達100%,為該重點課題的深入進行奠定了基礎。該課題曾獲1978年全國醫藥衛生科學大會國家級科研成果二等獎,該長效製劑的研製成功為計畫生育藥物在藥理學及計畫生育臨床上更深入系統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省計畫生育研究所經過多年來繼續不懈的努力,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經驗。近年在香港回歸祖國後,該長效製劑被認為是國際上評價最好的兩種避孕針之一,因而被隆重授予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的殊榮。
中醫急症用羚龍清熱液微型灌腸劑的研究,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七五”重點課題。胡長鴻先後擔任組長及課題指導。此種新劑型在直腸較淺部位,即最佳吸收部位(距肛門口2~4cm)注入,可繞過肝臟首過作用進入血循環,達到速效而且用量很小(一般在5ml以下),並能確保發揮理想療效。具一定的優越性、可行性。新研製品對小兒熄風退熱,定驚醒神作用迅速可靠,在急症用藥劑型上有所突破。1992年6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權在杭組織有關專家、教授及名老中醫鑑定,該新劑型為國內首創。成果隨即有償轉讓,獲較好社會、經濟效益。
大輸液質量的研究,為中國製藥工業中的重要課題。胡長鴻對醫療上重要藥物製劑大輸液質量進行長期深入研究,摸清膠塞對成品質量影響最大。確定了膠塞質量的測試和評定標準,為提高大輸液質量提供了有效途徑,這一研究成果經省級鑑定,發表於《中國醫院藥學雜誌》1985年第3期,獲浙江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
婦科抗癌中藥香葵油陰道栓及滴丸的研究。由於該製劑能有效地抑制子宮癌,從而為治療婦科子宮癌提供了療效顯著的中藥製劑。該研究成果獲得省級二等獎、部級二等獎。
此外,他的重要研究還有:中藥鴉膽子民間單方劑型的研究(1959);古代驗方麻杏石甘湯製劑的研究(1960);細胞色素C注射液質量檢測方法的研究(1964);中藥紫金牛抗結核有效成分的研究(1985);消炎痛磁性貼膏抗炎鎮痛作用的研究(1985);茶鹼長效片劑體內外相關性的研究(1985);消炎痛製劑的生物利用度和藥代動力學研究(1986)等。他先後共發表了數百餘萬字的論著,曾獲得全國二等獎及多項部級、省級科研成果獎。早在50年代就曾因為對發展中藥藥劑事業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於1956年在瀋陽藥學院被評為遼寧省先進衛生工作者。
1985年底,浙江中醫學院中藥系剛創建,需要有造詣的資深學者,知名度較高的胡長鴻應聘任教授兼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承擔中藥製劑現代化研究和培養人才。在高等醫藥院校從教數十年中,他積累了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經常為畢業班學生作專題講座。由於兒科服用中藥湯藥的需要,他還應邀為中醫兒科研究生開設中藥劑型改進研究課程。除自己帶研究生外他還應邀為省內外許多有關單位進行研究生論文答辯、新藥研製鑑定。他還連續多年參加浙江省衛生廳高評審的評審工作。連續多年他應邀定期為衛生部中醫急症製劑培訓中心(設在重慶中醫研究所)授課;這些工作直至1988年10月年逾古稀退休後又延續到1993年,仍應邀擔任力所能及的工作繼續發揮餘熱。真可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而今雖年過八旬,身心依然健朗,在學術上目光犀利,奮進不已,作為一個知名的專家,他虛懷若谷,積極扶植青年一代,以自己踏實、科學、嚴謹、求實的工作和治學作風,體現了一個優秀高級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堪為後學楷模。

胡長鴻-工作履歷

1950-1951年 浙江省衛生廳技正。
1951-1955年 浙江醫學院藥學系講師。
1955-1962年 瀋陽藥學院講師,藥劑教研室副主任。
1962-1964年 浙江醫科大學藥學系講師,藥劑教研室主任。
1964-1986年 浙江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副所長。
1986-1988年 浙江中醫學院教授,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胡長鴻-主要論著

1 胡長鴻.關於整理和發揚中藥問題.(中華醫學會杭州分會、中國藥學會杭州分會等聯合舉辦學術報告會講稿)新中醫藥,1955,6(2):1-3.
2 胡長鴻.中藥製劑在醫院藥房中的製備.藥學通報,1956,(2):53-59.
3 胡長鴻.從<本草綱目>看中國古代在藥劑學上的成就.中藥通報,1956,2(3):90-92.2(4):141-143.2(6):222-227.1957,3(1):13-16.3(2):62-64.(摘要發表於人民日報,1957.1.6;新華半月刊,1957,3(2):116.)
4 胡長鴻.積極開展中藥劑型的研究改進工作.中藥通報,1957,3(2):51.
5 陳牧群,胡長鴻,桂綠荷.中藥石蒜的藥理作用.藥學學報,1957,5(1):1-8.
6 胡長鴻.新格林製劑.藥學通報,1957,(10):458-464.
7 胡長鴻.中藥民間單方劑型研究報告雞眼用鴉膽子油的劑型研究.瀋陽藥學院學報,1959,(2):74-7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