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與中西文化》是現代王鑑平、楊國榮編著的一部哲學著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胡適與中西文化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者:王鑑平、楊國榮
- 類別:哲學
內容簡介,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除前言和結語,共分九章,力求從中西文化的角度,剖析、把握胡適極為複雜的思想。作者在前言中指出,胡適是西方文化的信從者,同時,他又是在中國文化薰陶下生長起來的中國式學者。正由於此,儘管他在30年代力倡全盤西化或充分西化,但事實上,他卻自覺或不自覺地從事中西文化的融合。這種融合,最為典型地體現在他對中西科學方法的溝通。本書結語;但開風氣不為師”,指出胡適是一個開創性的人物。他在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學史、古史討論、文學革命、白話文運動、白話詩創作等方面,都具有破土之功。他是一個思想啟蒙的人物。一方面,他引進西學,向國人灌輸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另一方面,他以新的眼光,新的方法來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重新估定一切價值。因為他在中西文化、傳統和現代化的衝突中表現出多重性。因而胡適是位多面的人物。他一度作為一個思想領袖,是歷史使然,但其思想膚淺、瑣碎,終究使他很快喪失了這一地位。所以胡適又是一個過渡性的人物。
第一章簡要敘述了在新舊文化交替之際,胡適的生平和思想的形成發展。第二章拒斥形上學及其它。作者指出,胡適在發揮實用主義哲學的同時,又以否定超驗實體為邏輯中介,或多或少承繼了中國哲學中的自然主義傳統,並將此傳統與西方近代科學思想加以融合,從而在某些方面對實用主義的原則作了一定的修正與限制。第三章善與真之辨。指出胡適在接受實用主義的探索一評價理論的同時,又頻頻地注目於傳統樸學。這是試圖在突出善(價值)的前提下,通過傳統的樸學治學原則與近代科學方法的溝通,賦予真(真理)以某種內在的價值。問題的這種解決模式,邏輯地導致了如下的理論結構:對認知與科學真理的內在價值的確認,僅僅表現為對融真於善這一總的理論框架的外在附加;真與善、科學與價值、認知與評價並未真正達到內在的統一。正是這種附加的性質,使胡適的認識論思想在總體上具有雜揉的形式。第四章論述了胡適以西方近代科學方法反思與改造傳統方法,使之取得近代化的形式。指出胡適從理論上所宣傳的和實際研究中所運用的方法,極大地影響了當時的知識界。但胡適的歷史方法只能在微觀領域內有效,一旦涉及規律性、普遍性的領域,就不敷運用了。第五章歷史哲學:在歷史的表層與深層之間。胡適在把進化論引入歷史領域並肯定歷史進化受制於因果大法的同時,又由強化個別的、多元的因素而拒斥最後之因,並最終通過將歷史過程歸結為偶然因素的緣合而走向非決定論。第六章人生理想的重建。胡適對人生問題的解決,是建築在自然主義的實在論、科學方法論的基礎之上的。第七章文學革命:廣義的文化變革。胡適在《新思潮的意義》一文的篇首,特別標出“整理國故,再造文明”的綱要。儘管胡適在文化的個體重建上並沒有留下多少帶有恆久意義的東西,但他高標再造文明的主張,本身即功不可沒。胡適在當時那種否定,批判、破壞舊傳統已成為壓倒一切的主流的歷史背景之下,提出了。再造文明”的問題,確實表現了他獨具的眼光。第八章在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中走向容忍。作者論述了胡適在社會、文化衝突中的選譯。第九章中國文化的出路。作者從胡適的婚姻揭示了他的文化心態。認為胡適的中西文化觀,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①登上理論舞台至20年代末,自覺提出中西匯合說。②,30年代至40年代,提出全盤西化或充分西化,但以中西融合為歸宿,因而可以說是“自發的中西匯合說”。⑧,1949年至1962年,中國社會文化發生了急劇動盪,胡適表現出極為矛盾的文化心態。
出版信息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出版,18萬字,責任編輯:汪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