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特性,保護價值,研究價值,藥用價值,保護措施,栽培要點,
形態特徵
形態特徵 常綠小灌木或亞灌木,高30一100厘米;莖基部稍呈匍匐狀,分枝少;幼枝、葉柄、小葉下面、花序及小花梗均被淡褐色絨毛。羽狀複葉具3小葉,葉片近革質,稍有光澤,乾後微皺,倒卵狀橢圓形或橢圓形,長4一9厘米,寬2.5一5厘米,先端鈍頭,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全緣,側脈5一6對。總狀花序長7一14厘米,總花梗長3.5一7厘米;花蝶形,白色;萼長3-4毫米,外被淡褐色短毛,萼齒極短,萼筒斜鐘形;旗瓣長圓形,長l0-13毫米,翼瓣等長,龍骨瓣略短,近分離;雄蕊10,二體,花葯丁字形著生;子房橢圓形,子房柄長約4毫米。莢果肉質,橢圓形,長13一18毫米,熟時深藍色或黑色,有光澤,不開裂,果皮薄;種子1枚,長13一15毫米。
特性
產地主要位於中亞熱帶,星散生於溝谷溪邊常綠闊葉林下,喜陰濕、腐殖質豐富的生境。分布區1月平均溫5.5--8.0℃,絕對最低溫可達-5℃,7月平均溫26--28℃,年降水量1400--2000毫米。土壤為紅壤或黃壤,pH值4.5--5.5。花期7月,果期9--10月。
保護價值
研究價值
本種間斷分布於中國與日本。該屬的系統地位尚有爭論。最近日本植物學家大橋麽好(Hiroyoshi Ohasshi)根據形態、生態、植物地理、細胞及生化感方面的資料,認為該屬比較原始,接近槐族而又有所不同,應另分出成為一個具單屬的新族。因此本種對研究豆科植物的系統發育及中國--日本植物區系等有一定的意義。
藥用價值
性味苦、寒,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主治腸炎腹瀉、腹脹、腹痛、胃痛、咽喉痛、牙痛、瘡癤腫毒等症,在重慶、貴州、四川、湖北等地,還被用來治療喉癌、食道癌等。在日本民間山豆根的根廣泛用於治療神經痛或作為滋補品。在爪哇,山豆根的種子被用作補腎藥。
保護措施
在分布區範圍內已建立了一些保護區,如浙江泰順鳥岩嶺、江西井岡山等,應加強管護,並進行引種栽培試驗。
栽培要點
用種子繁殖,因發芽率低,生長較慢,要注意遮蔭及防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