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竺冰
- 出生日期:1894年
- 逝世日期:1940年
- 性別:男
生平,評價,
生平
1918年(民國7 年),胡竺冰在法政專門學校畢業,投身於“六·二”學潮和反對軍閥的賄選鬥爭,並創辦了《清議報》,參加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堅決擁護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1923 年(民國12 年)返回家鄉創辦了“青年讀書會”,傳播革命真理。民國13 年夏,他又會同高莫適、李庶人等人在“青年讀書會”的基礎上創辦了“私立義務國小”,專門吸收貧苦子弟入學。
1927 年(民國16 年)3 月,北伐軍第七軍三師進軍無為,成立以胡竺冰為主任委員的“無為縣臨時行政委員會”。接著,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他遭到國民黨當局的殘酷迫害。家被抄,門被封,胡竺冰被迫離開無為。
1928 年(民國17 年)夏,胡竺冰經中共組織介紹至桐城縣浮山中學。他與黃鎮、鄭曰仁等以教師職業為掩護從事革命活動。中共安徽省委委員王步文在浮山中學隱蔽5 個多月,創建了當地的黨、團組織,開展農民運動,將革命書刊如《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社會科學概論》等馬列著作引進學校,還將王步文主編的《血花》報等刊物推薦給革命師生。
1929 年(民國18 年)春,胡竺冰到上海交通大學教務處為黨組織做宣傳和聯絡工作。在交大工作時,他繼續從事反帝反蔣擁共活動,並先後參加中共外圍組織的社聯、左聯和世界語學會等革命團體,與魯迅、沈鈞儒等時有來往。
1930 年(民國19 年)12 月,無為縣六洲暴動失敗後,張愷帆等人遭到通緝,先後轉至上海,胡竺冰設法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困難,並利用各種條件保護他們,他用盡了所有積蓄,不惜賣掉禦寒衣服,以致積勞成疾,自己患上嚴重的胃病和肺病。
1937 年(民國26 年)“蘆溝橋事變”後,胡竺冰抱病再返無為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張愷帆、桂蓬等人從國民黨監獄出來,胡竺冰把他們接到胡家瓦屋居住,調養他們在獄中歷盡折磨的身體,一起研究抗日救亡工作,組建“抗敵後援會”、“青年救亡協會”等抗日組織。
1938年2月,安徽省動委會成立,胡竺冰應章乃器、朱蘊山、周新民電邀,赴任省動委會文化委員會委員。開始從事全省範圍內的抗日動員工作。 該年夏,日機兩次轟炸無為,國民黨縣長韋延傑驚恐萬狀,置全縣人民於不顧,帶著常備隊逃亡無為西南鄉。一路上還大肆搜刮搶掠,老百姓罵他們是“官家的土匪”。一時間全縣境內土匪橫行,盜賊猖獗,民怨鼎沸。中共舒城中心縣委、無為縣委通過省動員委員會內知名愛國人士,敦促省府撤銷韋延傑職務,並推薦胡竺冰擔任縣長。省府迫於形勢,於同年9月任命胡竺冰為無為縣長。 韋延傑抗拒交任,他還命令常備隊固守無城、襄安兩地,以武力相威脅。滯留在舒城縣的新四軍四支隊,決定派軍隊武裝護送胡竺冰接任。支隊參謀長林維先親率手槍團、老七團隨胡到廬無邊界,傳信正告韋延傑遵命交接。韋仍然向襄安增兵,林維先遂率部攻克襄安,再逼無城,韋攜帶金銀細軟逃至無城北門時,被其衛兵槍殺並打劫。新四軍又乘勝消除了各地匪患。 10月8日,胡竺冰就任縣長,親自擬定《告民眾書》,以穩定局勢,受到各界人民熱烈歡迎。 在中共無為縣黨組織的幫助下,胡竺冰力除反動勢力,大量吸收共產黨員和抗日愛國人士擔任縣政府各科科長、各區區長及縣、區抗日動員委員會負責人。建立了以原無為新四軍二中隊、七中隊為基礎的有千餘人的“無為縣抗日人民自衛軍”,自兼司令,共產黨員張學文為副司令,中共舒城中心縣委書記桂蓬為政治部主任,軍內建立了秘密黨組織。他改組縣動委會,自兼主任,魏今非任指導員,胡德榮任組織部長;他還任命呂惠生為縣政府秘書,主持日常公務;任命周光春主持縣稅務、貸款工作,為新四軍籌措了大量經費;停辦一年多的城鄉國小和無為中學也恢復招生。無為縣黨政軍及一些進步團體的權力完全控制在共產黨人手中,社會安寧,人心舒暢,抗日運動蓬勃開展。黨的組織迅速發展,全縣黨員發展到700多人。 但是反動派不甘心其失敗,他們從縣城到省會到處散布“胡竺冰成共產黨了”。“無為完全赤化了”。10月下旬,省長廖磊即以“擅起兵端,破壞合作抗日”為由將胡竺冰革職查辦,派馬炯接任縣長。胡竺冰在任僅20餘天,對於革職他早有思想準備,但未想到來得如此之快。趁馬炯未到無為,他和呂惠生等人封鎖了省府革職檔案,一面繼續履行縣委職權為黨工作,一面在人民自衛軍中挑選一批優秀青年和較好的武器,全部移交給新四軍四支隊,編成一個游擊大隊。 在黨組織和章乃器等人的保護下,胡竺冰免遭查辦,廖磊為了限制他的活動,遂任命他為省府參議員。他識破這一企圖,拒不到位,請留無為擔任縣財經委員會主任。他在此任中仍繼續為我黨我軍做了大量工作。 胡竺冰不僅是無為人民進行民主革命和抗日救亡干著急的領袖,還是青年的良師益友。在他當縣長時,縣動委會青年農民畫家胡鐵峰常畫抗敵宣傳畫,出於景仰,畫家曾送給胡竺冰一幅畫。胡竺冰稱讚是“有鐵有血,很有力量的抗敵畫”,十分珍愛地掛於臥室。不幾天,胡鐵峰突然發病,臨終時雙手捶胸喊道:“我就這樣死在妻兒的懷中嗎”就不能讓我死在戰場上嗎?我看不見中國最後的勝利了啊!胡竺冰聽說後極為悲痛,當即含著熱淚揮毫寫就《悼胡鐵峰君》一文,發表在抗戰刊物《鐵流》上。他稱畫家“是個不吹牛,不拍馬,有血有骨氣的青年-----他的靈魂是純潔的!中華民族的解放與復興,許是寄托在這方面吧!”這催人淚下的悼文,在青年中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出於對青年的殷切期望,胡竺冰卸縣長一職後,興致勃勃地兼任了無為中學及抗日幹部訓練班教師。先後主講了《論新階段》、《論持久戰》等專題。他和學員們成了知心朋友,課餘時間經常給學員講新四軍、魯迅和世界語。由於他講話總離不開這三個內容,大家都戲稱是他的“三部曲”。一次在課堂上講授辯證法,學員中許多共產黨員和知識分子都為他對馬克主義哲學的透徹理解表示驚訝。有一次課餘活動,有學員問他縣長被撤有何感想,他真誠而又嚴肅地說:“我是為抗日當縣長的,只有抗日主張不變,我個人進退不縈懷。”學員們無不被他的一身正氣所折服。 1940 年(民國29 年),胡竺冰在國民黨當局的迫害下,身患重病,在送往皖南新四軍軍部醫院治療途中逝世。
評價
胡竺冰不是共產黨員,但中共一直把他當作自己的黨員來看待,把他當作黨的幹部來安排;他真正起到了一個共產黨員的作用,又起到了一個黨員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他以一位民主人士的身份,在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道路上,歷盡艱辛,百折不撓,將全部身心都貢獻給人類最壯麗的事業——共產主義。他不愧為“黨外的布爾什維克”和“魯迅式的戰士”。1942年,皖江人民為了紀念胡竺冰同志,讓子孫後代永遠緬懷他的英雄業績,發揚和光大他的革命精神,在新四軍第七師政委曾希聖同志的親自安排下,將胡竺冰同志遺留下來的幾千冊書籍運往恍城山區,準備在此基礎上籌建“竺冰圖書館”,終因日寇瘋狂掃蕩而未能如願。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追認胡竺冰同志為革命烈士,於1955年將他的遺骨遷葬於家鄉的土地——無為縣烈士陵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