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李花

胡李花

胡李花(學名:Folium Hibisci Mutabilis)別名 :木芙蓉葉、拒霜葉、芙蓉花葉等。

本品為少常用中藥。商品為錦葵科植物木芙蓉的葉。中藥的一種,有消腫祛膿之療效,取自木芙蓉植株。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胡李花
  • 拉丁學名:Folium Hibisci Mutabilis
  • 別稱:木芙蓉葉、拒霜葉、芙蓉花葉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錦葵科
形態特徵,性狀鑑別,顯微鑑別,理化鑑別,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2~6m,樹皮灰白色,莖被星狀毛及短柔毛。葉大,互生,寬卵圓狀,基部心形,直徑10~20cm,常5~7掌狀淺裂,裂片三角形,頂端漸尖,邊緣有鈍鋸齒,兩面具星狀毛茸,尤以葉背較多,主脈7~11條,葉柄長6~18cm,密被短柔毛。花大,徑7~9cm,單生於枝端葉腋;花梗長5~10cm;小苞片8,線形,較萼略短;花萼鐘形5裂,裂片卵狀三角形,苞片及花萼均密被黃褐色絨毛;花瓣5或重瓣,寬倒卵形,頂端渾圓,邊緣微波狀,基部連合,初開時白色或淡紅色,後變玫瑰紅色;單體雄蕊;雌蕊1,子房5室,柱頭5裂。蒴果扁球形,直徑2.5~3cm,被黃色粗毛及綿毛,果瓣5。種子多數,腎形,有長毛。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胡李花胡李花

性狀鑑別

全體被灰白色星狀毛。葉片大,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圓狀心形,直徑10~20cm,掌狀3~7淺裂,裂片三角形,頂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鈍齒,葉面深綠色,葉背灰綠色,葉脈7~11條,兩面突起。葉柄圓柱形,長5~20cm,徑約0.3mm,黃褐色。質脆易碎,氣微、味微辛。

顯微鑑別

葉橫切面:上表皮由一列長方形、類圓形細胞及類圓形大型粘液細胞組成,大小不一,外被薄角質層;下表皮細胞較小,偶見粘液細胞,表皮上有星狀毛、簇生毛、單細胞非腺毛及腺毛。毛茸及氣孔以下表皮為多。柵欄組織由一列長柱狀細胞組成,約占橫切面1/2,海綿組織疏鬆,散有草酸鈣簇晶。主脈向兩面凸出,以下表皮處突出明顯,近上、下表皮處均有5~6層厚角細胞,維管束外韌型,維管束鞘纖維斷續成環,以維管束上方之纖維束為大。皮層薄壁組織中散有粘液腔及草酸鈣簇晶,草酸鈣簇晶以韌皮部及維管束鞘處為多,簇晶直徑可達33μm,有時可見方晶。
葉表面觀: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上表皮較平直,並可見大型粘液細胞。不定式氣孔多分布於下表皮;非腺毛三種,壁均木化,星狀毛及簇生毛甚多,2~35分枝,每分枝為單細胞,長40~358μm,單細胞非腺毛長83~165μm,腺毛有兩種,一種腺頭為3~4細胞組成,直徑約30μm,柄單細胞,另一種腺毛鮮黃色,頭部單細胞,腺柄由15~24個細胞組成,長360~570μm,近基部的細胞多扁圓狀。
1.星狀毛及簇生毛2.非腺毛3.腺毛4.下表皮細胞氣孔及腺毛5.上表皮細胞及粘液細胞

理化鑑別

1.取本品粉末0.5g,加水10ml,煮沸5分鐘,濾過,濾液供下列試驗用:①取濾液1ml,加1%三氯化鐵試劑1~2滴,溶液呈現污綠色。(檢查酚類)②取濾液滴於濾紙上,於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呈淡紫色螢光,噴1%三氯化鋁乙醇液後,呈明顯黃綠色螢光。(檢查黃酮類)
2.取本品粉末50g,加乙醇5ml,於水浴溫浸,濾過,濾液蒸乾後加50%乙醇溶解,濾過,濾液蒸乾,加乙醇2ml溶解,加少量鎂粉及濃鹽酸,溶液即呈紅色。(檢查黃酮類)
3.取本品粉末0.2g,加50%乙醇10ml,於水浴中溫熱5分鐘,濾過,取濾液1ml,加2%茚三酮試劑2滴,沸水浴中加熱,溶液呈藍紫色。(檢查胺基酸)
4.薄層層析。樣品製備:取本品粗粉1g,加50%乙醇5ml,冷浸過夜,濾過,濾液於水浴上蒸乾,加甲醇溶解,濾過,濾液濃縮至0.5ml,供點樣用。點樣量10μl。吸附劑:矽膠G(青島),濕法鋪板,110℃活化半小時。展開劑:苯-甲醇-乙酸(7:3:1)。上行展開,展距10cm。顯色劑:1%三氯化鋁乙醇液,噴霧後在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螢光斑點。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路旁或水邊砂質壤土上,栽培或野生。

分布範圍

分布於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陝西、四川、貴州等省。

主要價值

性味歸經:辛,平。
功能主治:清肺涼血,消腫排膿。用於肺熱咳嗽、肥厚性鼻炎、淋巴結炎、闌尾炎、癰癤膿腫、急性中耳炎、燒傷、燙傷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