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慶余堂中藥文化

胡慶余堂中藥文化

胡慶余堂中藥文化是胡慶余堂所保存下來的傳統商貿習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胡慶余堂中藥文化主要包括“戒欺”文化。“戒欺”是胡慶余堂的店訓,由胡雪岩親筆寫就。一百三十餘年來,胡慶余堂始終恪守“戒欺”原則,秉承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和中醫藥文化,形成了以“戒欺”為內涵特色的經商理念和店規。這種理念具有超越企業層面、倡導社會公德的特徵。

2006年5月20日,胡慶余堂中藥文化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慶余堂中藥文化
  • 所屬地區:浙江省杭州市
  • 遺產編號:Ⅸ-8
  • 遺產類別:傳統醫藥
  • 申報日期:2006年
  • 申報單位胡慶余堂中藥博物館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江南藥王”胡慶余堂,是“紅頂商人”胡雪岩在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創建的藥鋪,地處杭州清河坊。從南宋建都臨安(今杭州)到明、清兩代,清河坊一帶形成了一條“藥鋪”長廊。其中如南宋的保和堂、明朝的朱養心膏藥店;晚清的“六大家”胡慶余堂、葉種德堂、方回春堂等。胡慶余堂全面繼承了南宋官方制定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製藥技藝和行業規範。從這一意義上講,杭州是“古代中醫藥典”的發跡之地,而胡慶余堂則秉承了這一良好的傳統。
胡慶余堂內部胡慶余堂內部

文化特徵

中成藥製作十分注重炮製,而炮製技能恰是中藥之精華所在。坊間早有“炮製不嚴而藥性不準”之說。炮製分為:修制(純淨、粉碎、切制)、水制(潤、漂、水飛)、火制(炙、燙、煅、煨)、水火共制(煮、蒸、燉)等,胡慶余堂歷來講究遵古炮製,凡學徒進門頭3年,必先經過學“炮製”這一關。如麻黃要去節、蓮子要去芯、肉桂要刮皮、五倍子要去毛等,已列為製作規矩。
“戒欺”文化“戒欺”文化
胡慶余堂初創期,收集了散落在民間的驗方、秘方,研製成胡慶余堂特有中成藥。為了使口頭相傳的技能得以保護和傳承,當時的員工用毛筆將這些“中藥處方和工藝”手寫成文,尊為“堂簿”。1960年,由胡慶余堂起草將中成藥的傳統處方和泡製工藝彙編成冊,以浙江省衛生廳的名義出版,作為全省中藥行業的製藥規範。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胡慶余堂有著豐富獨特的中藥文化,如創立藥鋪時提出的“是乃仁術”,在製藥上遵循“採辦務真,修制務精”,在經營上提倡“真不二價”等,其中最核心的是“戒欺”文化。“戒欺”是胡慶余堂的店訓, “戒欺”匾額由胡雪岩親筆寫就,秉承了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和中醫藥文化,成為胡慶余堂飲譽百年的立業之本。
“戒欺”文化“戒欺”文化
胡慶余堂是保護、繼承、發展、傳播中國中藥文化精萃的重要場所,是構成杭州人文歷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胡慶余堂自問世以來,其字號一直延用至今,始終秉承“戒欺”、“真不二價”的經營方針。胡慶余堂中藥文化傳承了南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並保存了一批民間的古方、秘方。建築群保持基本完整。胡慶余堂店屋不僅是杭州規模最大,也是全國保存最完整而少見的商業性古建築群。

傳承人物

馮根生,男,漢族,1934年7月生,浙江省寧波市人,現居杭州。2007年6月,馮根生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浙江省杭州市申報。馮根生出身於一個醫藥世家,其祖父馮雲生、父親馮芝芳均是聞名遐邇的國藥老字號胡慶余堂的資深藥工,馮根生14歲時進入國藥號“江南藥王”胡慶余堂做學徒。1972年7月,杭州第二中藥廠成立,馮根生被任命為廠長。1992年9月,任中國(杭州)青春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1996年,馮根生在胡慶余堂瀕臨倒閉、負債近億元的情況下,力挽狂瀾,兼併了胡慶余堂,保住了這一百年老店。
胡慶余堂胡慶余堂

保護措施

保護計畫
胡慶余堂的製藥技藝非常獨特,保存了一批民間的古方、秘方。企業內身懷絕技、熟練掌握中藥手工技藝的老藥工有的仍然健在,這都是社會的巨大財富。由於現代技術影響、氣候變化、環境污染以及強勢文化的衝擊等因素,胡慶余堂的傳統受到威脅,有的甚至到了瀕危狀態。為此,胡慶余堂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制訂了一個切實可行的保護計畫。
吳山腳下清河坊街的 胡慶余堂吳山腳下清河坊街的 胡慶余堂
胡慶余堂投入了將近2000萬元資金,一些反映和記載胡慶余堂中藥文化的書刊及電視也相繼出版發行和播出。
  • 組建一套得力的班子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單位,其保護內容側重點雖有所不同,但其目標是相吻合的,基本的要求也是相一致的。因此,要建立一套有效、精幹、權威的保護班子,可由領導和專家共同組成,也可聘老藥工等任顧問,以統一對胡慶余堂文化遺產保護的領導和實施。
  • 形成一套有效的保障機制
建立以文化戰略上“定向”、發展藍圖上“定位”、工作決策上“定項”、領導班子內“定人”、員工職責上“定責”、資金投入上“定額”為內容的保障機制。
  • 籌建一個“中醫藥保健中心”
自古中醫中藥源於一體,從神農嘗百草,到華佗、張仲景、李時珍難分孰醫孰藥。就是在吳山腳下,明末清初曾有3位致力於《傷寒症》的頂級名醫——張志聰、張錫駒及他們的老師張遂辰,建屋授學論醫,世稱“錢塘三張”。因此,單純一個中藥博物館,還不足以反映中醫藥文化的全貌和特徵。籌建“胡慶余堂中醫藥保健中心”是保護祖國中藥文化的一個重大舉措。可將現有的五層製劑大樓,改造成錯落有致的園林式屋宇,開闢中醫博物館和傳統中藥製作保護區,恢復大井巷古街,新建百草園、養鹿場、百鳥苑、中醫藥保健院,集中醫藥文化展示和保健旅遊為一體。
  • 構建一個傳承有序的體系
為保護和傳承中藥製作技能,一是成立以胡慶余堂健在老藥工為核心的導師小組,選拔和鎖定帶徒目標,針對性地一對一, 或一對N,由雙方簽約後舉行拜師帶徒儀式,增強責任感,樹立榮譽感。二是組織專家和老藥工對胡慶余堂的“瀕危處方”進行保護性的收集整理,出版發行。三是建立傳統中藥製作場所,為傳統製藥工具、傳統儲藏器皿、傳統工藝流程展示提供一個平台。
  • 建立一批天然中藥材基地
在國家政策許可情況下,建立一批中藥材生產基地,形成供貨網路,以提供貨源充足的原生藥材。
  • 拓寬一條內外交流的通路

社會影響

自2006年以來,胡慶余堂一直連續舉辦中藥文化節拉開序幕。該活動以胡慶余堂中藥文化為依託,藉助國家中醫藥金名片來進一步宣傳中醫藥精髓,弘揚民族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