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蘊

胡志蘊

胡志蘊在膠州文化館被評為第一批民間舞蹈國家級傳承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志蘊
  • 外文名:huzhiyun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籍貫:山東省即墨市
基本信息,人物經歷,重要貢獻,個人榮譽,

基本信息

胡志蘊,女,1933年生,祖籍山東省即墨市,原膠州市文化館舞蹈幹部,副研究員,現已退休。

人物經歷

從1951年開始,胡志蘊因參加文工團文藝會演及進入文化館從事舞蹈研究創作的工作需要,開始接觸並學習膠州秧歌。為了更好地繼承傳統藝術,學會原汁原味的表演技藝,她先後拜民間老藝人——膠東鎮斜溝崖村的李敬賢、馬店鎮東小屯村的姜敬山二人為師。在老師的嚴格教育和悉心傳授下,經過長期刻苦學習和研究,胡志蘊全面系統地掌握了膠州秧歌的表演技巧和理論知識
胡志蘊
文工團文藝會演
胡志蘊的秧歌表演,舞姿柔美、動作細膩、含而不露、婀娜多姿,“扭、擰、抻、韌、碾”及“抬重、落輕、走飄” 韻味十足,能充分反映出膠州秧歌“三彎、九動、十八態”的藝術魅力,1991年,刊物《舞蹈》雜誌曾對其舞蹈藝術作專題報導並給予高度評價:“腳踏丁步如蓮花,含苞欲放惹人看;抬腳腳重似灌鉛,落腳腳輕如花瓣;走像鶴毛風中飄,臂似八字手搖扇;身形三道彎,仰合韻味妙。”同時,她在秧歌節目的創作上,也做了大量的探索和改革,她將傳統秧歌表演的場形由七場變為三場,使秧歌節目不僅能在廣場上演出,更適合在舞台上表演;在秧歌的服裝、頭飾和舞姿,特別是秧歌的表演內容上,她將真實的生活元素融入到秧歌節目的創作中,使藝術作品更具有生活氣息和藝術感染力;
胡志蘊
藝術演出

重要貢獻

在秧歌的服裝、頭飾和舞姿,特別是秧歌的表演內容上,她將真實的生活元素融入到秧歌節目的創作中,使藝術作品更具有生活氣息和藝術感染力;另外,她與同事騎腳踏車跑遍了全市各個村莊,共同蒐集整理了膠州秧歌“南鑼”“東坡”等二十多個秧歌唱腔及曲牌,印製了多期膠州秧歌的研究資料;編寫出版了《膠州大秧歌》和《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山東卷青島地方冊》,為研究和整理膠州秧歌做出重要貢獻。
胡志蘊
演出職員領導合影

個人榮譽

1973年,由胡志蘊編導的《豐收場上》參加山東省舞蹈調演,獲創作獎。
1982年,胡志蘊與姜平創作的節目《喜上加喜》參加了全國計畫生育會議演出,並代表青島市參加山東民眾業餘舞蹈調演,獲優秀創作獎、優秀表演獎,由山東電視台錄像播放;1987年被收入山東省藝術館主編的《優秀舞蹈節目彙編》一書;
1984年,她與蔡鐵原、高峰、冷偉、孫鳳蘭等人創作秧歌劇《七月七》,該劇本獲青島市優秀劇本獎,並被青島電視台拍成電視劇參加全國電視節目交流;
1986年獲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山東賽區選拔賽優良編舞獎;
1988年獲國家文化部藝術科學國家重點研究項目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工作表彰。
1989年,她與高峰編導的秧歌節目《新春樂》獲山東省舞蹈調演三等獎。
1991年,參與編創的節目《膠州大秧歌》獲由文化部群文司、中國舞蹈家協會、瀋陽市政府等單位主辦的首屆中國瀋陽秧歌節暨全國優秀秧歌大賽表演獎。
1994年,其與蔡鐵原、高峰、呂文斌等人合作撰寫的《膠州大秧歌》一書獲青島市第二屆文學藝術三等獎。
2007年6月,胡志蘊同志被評為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膠州秧歌)代表性傳承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