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青

胡少青

胡少青 抱節齋主 號大容。1961年生於浙江桐鄉。現供職於桐鄉君陶藝術院。系中央開明畫院畫師、浙江畫院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浙江分會會員、浙江省中國畫家協會會員、浙江省國際美術交流協會會員、桐鄉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少青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浙江桐鄉
  • 出生日期:1961年
  • 職業:畫家
  • 代表作品:《俄羅斯藝術之旅》
胡少青,代表作品,

胡少青

生活照片生活照片
主要藝術活動及作品參展:
● 1992年在海寧舉辦“胡少青畫展”。
● 1998年中國畫《窗邊疏影》入選浙江首屆中青年花鳥畫作品展,獲優秀獎。
● 2001年中國畫《竹林蟬噪》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新世紀全國中國畫、書法精品展。
● 2002年中國畫《蘆塘月影》入選中國美協、省美協紀念毛主席講話6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
● 2003年在杭州舉行“嘉禾四人中國畫展”。
● 2005年赴俄羅斯莫斯科、聖彼得堡進行藝術考察。
● 2009年在安徽蕪湖舉辦“水墨傳情 · 胡少青花鳥畫作品展 ”。
● 2010年應安徽省書畫院邀請,在合肥舉辦個人畫展(安徽省美協、浙江省美協、安徽省書畫院、浙江畫院主辦)。
● 2010年作品《千磨萬擊還堅勁》入選2010年全國中國畫展。
● 2010年《又到秋意正濃時》入選“走進武當”全國中國畫名家作品邀請展。
出版個人書籍:
《俄羅斯藝術之旅》
《台灣行》
《胡少青畫集》
《2009中國畫壇百家·胡少青》
《水墨名家·胡少青》
《當代中國花鳥畫名家·胡少青》
文心融畫魂妙筆寫清風
——記花鳥畫家胡少青
呂雪冰
欣賞書畫,感動我們的並不僅僅是作者過人的筆墨技巧,而是充盈在作品裡的氣局、格調、文化內涵和作者性情個性的流露,惟此才使我們心旌搖曳,陶醉其中而味之無窮。
花鳥畫家胡少青就是一位以展露心靈世界為特徵的畫家。1961年胡少青生於桐鄉,自幼受江南歷史人文的浸淫濡染,少長負笈杭州先後獲名師盧坤峰、何水法、吳山明諸賢親灸,可謂法乳純正,學山有路矣。少青聰慧過人,絕去庸凡俗務,遠離繁華喧囂,沉潛書齋,孜孜而不倦。他肆力詩文,究心史哲,致有《俄羅斯藝術之旅》刊行。朱樵先生評說:“從文學上說,《俄羅斯藝術之旅》敘述從容不迫,評議樸素生動,細節真實幽默,是一部很好的遊記文集。從美術上看,又是少青在俄羅斯尋找藝術感覺、開拓藝術視界、探索藝術真諦的一段心理經歷。在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胡少青在文學上是有天賦的,而他卻說讀書作文只是為了把畫畫得更好。這是他的聰明所在,畫外求畫。”
少青有此才俊,畫畫自然能得高致。其入手即宋元明清花鳥,繼學昌碩、白石及當代明賢,間以沃游山川、相與噓翕、心契手記。由師古人而師造化直至師法我心,因此宇宙萬物、貯藏靈府,一旦畫意來臨,筆墨輒奔涌腕下,放筆直取而已。倏濃倏淡,忽巧忽拙,猶如急風驟雨、落花飛雪之自然,一吐胸中塊壘而後快。少青於畫其過人處,正在不為法窘,能得法外意趣,非知畫者幾若不能識之。但這是經過畫家咀嚼釀化後的自然萬物,是生機勃勃地烙印著作者審美情感的藝術創作,是體悟人生種種況味鬱積胸中的真實情感的宣洩。
少青的畫,品類繁多,除梅蘭菊外,春花秋實蔬果游魚,無不活色生香,引人頓生憐愛之情。在構圖上他時出新意,既有傳統文化內蘊又有現代構成因素,凸顯出當代人的審美情趣。他的用水,也有獨到之妙,淋漓酣暢,氤氳如濕,非長期孜孜以求不能臻此。但令我嘆服的仍然是他的寫意墨竹。畫家們常說“蘭畫半生,竹畫一世”,可見畫竹之難矣。少青能於難處入手,與難處得長處。誠如石濤所說:“在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尺幅上換去毛骨,混沌中放出光明,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少青的墨竹具有獨特的面目。巨觀之,宏肆而瀟散,以風神骨氣者為其歸旨;細察之,用筆活脫勁健,酣暢渾厚;遠賞之,似渾融一體,點畫紛披;諦視其筆墨來蹤去跡,累累明晰,自有紀律在。總之少青墨蘊激情,任筆所之,一片大自然,而其勢其氣其韻其情皆流布其中,非斤斤於枝幹葉籜者所能望其項背也。
當代蘭竹名家盧坤峰先生,觀其墨竹後欣然題詞:“喜得其清,少青君佳作。”如今佳作紛呈,豈一“清”字可概焉?箇中內蘊,識者自可味得。
(作者系安徽省美術家協會《美術時空》執行主編、著名花鳥畫家)
眾家評述
盧坤峰(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著名畫家):
少青君畫的墨竹剛健秀逸,搖曳有致,氣勢恢宏。
1991年12月8日,在習作指導時說:“功夫不凡,年輕有為。”並指出:“落款之字不能馬虎,平時要重視練字,再練竹子基本功二、三年,以更紮實。”1992年夏又作指導:“竹葉較密處要注意穿插、組合、正反、濃淡等,尤其在組合收稍處須畫得較工整一些。”1993年8月11日,欣然為一墨竹畫題詞“喜得其清”。
吳山明(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著名畫家):
胡少青少年習畫,今已成氣候,用筆生動大膽,畫面氣足有鮮活之感,在近 年常參與的專業性畫展之中,脫穎而出,頗受同行關注,是一位有發展潛力的實力派畫家。
何水法(浙江畫院一級美術師、著名畫家):
“藝無止境”,中國畫藝術當亦如此。欲達更高境界,則需潛心鑽研,孜孜以求。但倘若只在畫畫裡打轉,則會因底氣不足而難成大器也。故得多讀書多思考,增強文化底蘊,提高個人修養,方可厚積薄發,大作天成。弟少青深得其意。他不限於研習畫技,更注重師法造化,廣采博取,故能融會貫通,不斷長進。“十年畫竹,百年畫蘭”,出神入化者甚少。而少青之墨竹清秀高潔、飄逸靈動,令人欣喜;其花鳥畫所作亦隨意灑脫,頗見功夫。少青現供職於君陶藝術院,相信他在藝術殿堂耕耘不止,大有作為。
柯文輝(中國美術研究院研究員、著名美術評論批評家):
少年青青,老年錚錚。
毛建波(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著名美術史論家):
浙江桐鄉地處杭嘉湖平原腹地,人文積澱豐富,書畫傳統悠久,現代豐子愷、錢君陶蔚為大家,彪炳畫史。抱節齋主人胡少青先生胎息其間,詩書弦誦,修身守真。又負笈杭州,得中國美術學院諸名師指授,藝理均有精進。少青先生長於花鳥、山水,花鳥又工意兼擅,基礎紮實,畫路較寬。其大寫意花鳥筆墨酣暢,富有生活情致與詩意,頗得自然生趣,讀來沁人心脾。其山水擅用宿墨,也見靈動之趣。少青先生正當富年,好學善思如故,假以時日,當有更大作為。
張耕源(西泠印社理事、著名書畫篆刻家)
畫為心跡,心惟自知。少青激情滿懷,作品中已顯然流露,故作畫亦宜順風順水行之;進而取法乎上,道法自然。真、善、美之終極目標可及矣!
曹文馳(杭州畫院一級美術師、著名山水畫家):
胡少青先生善花卉,尤鐘情於墨竹。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在傳統的筆墨上下過相當的功夫,所以他墨竹作品墨韻十足,筆力雄健。用筆之提、按、頓、挫,揮出墨之濃、淡、乾、濕,輕輕鬆鬆地將墨之千變化表現於紙端,同時又顯露出他內心的那種典雅、激動的詩境文心。
中國畫筆墨“天象”之說
胡少青
墨以筆為筋骨,筆以墨為血肉。筆墨是中國畫之生命底線,又為中國畫最基本之造型方式,是衡量一幅中國畫藝術水平之主要標準之一,亦為中國畫不同於世界上其他畫種之主要特徵之一。早在北宋中期,以蘇軾、文同、米芾等人為代表的文人畫家,就已注重筆墨。他們將繪畫作為一種自我表現的工具,強調主觀感受在筆墨上的流露,即在“筆情墨趣”之中披露自己的心境,在技法上注重於“寫意”,講究筆墨形式本身的感人力量和作品的天然意趣。故有“無筆墨痕,唐法也;有筆墨痕,宋法也”之說。直至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對“筆墨”的論述與實踐,都滲透著中國道家與禪宗的哲理,其書畫風格清秀淡雅,自立一宗。同樣他提倡畫家不以描摹客觀自然為最終目的,宣揚以畫托情,創造和追尋精良筆墨,從而使個體精神達到愉悅為宗旨的藝術主張。潘天壽先生還提出筆不能離墨,離墨則無筆;墨不能離筆,離筆則無墨,故筆在才能墨在,墨在才能筆在。蓋筆墨兩者,相依則為用,相離則俱毀。可見中國畫只有追求筆墨,方能體現中國畫獨特的價值,離開筆墨則無從談起。因此,學畫中國畫者務必重視研究其筆墨,方可入門也。“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筆者運用筆墨喜與天象相聯,現寫成拙文與方家商榷。
自然萬物,奧妙無窮。而一年四季富於變化的天氣現象“陰、晴、雲、雨、風、雪、雹、霜”與我們息息相關。在平時作畫過程中,往往可感覺到畫面筆墨的運用與這些“天象“神理相通。
“陰”者,乃畫之賓體,墨色或重或輕,實為畫之虛處,然欲虛中有味。黃賓虹博學多才,對畫史畫論有精深的研究,見解及畫法獨特,堪稱畫中高手。他善花鳥草蟲,工詩文、書法及篆刻,尤擅山水。其山水實中見虛,細筆、粗筆、濕筆、渴筆互用,又以焦墨、宿墨,點之又點,粗看似乎墨黑團團。此墨團即為“陰”也。那墨團里透著不規則之亮點,給人一種透氣感,一種內在精神,達到了清初書畫家、畫學理論家石濤所說的:“墨團里黑團團,黑墨團中天地寬”的境界。畫家李可染山水及姜寶林之滿布局水墨亦屬同類。另外,當然也有“虛實想生,無墨處皆成妙境”者。如一些名畫家的大寫意作品往往是以一當十,計白當黑,此其“白”既為“陰”之妙境。
“晴”者與“陰”相對,為陽,即畫面之主體,當筆觸清晰,求精細也。齊白石以蝦為師,怡然沉醉於捉摸蝦的浮游、嬉水、躍動、爭鬥等體態。在筆墨技法上,老人充分掌握了墨分五色的傳統水墨功能,用淡墨畫頭部,次淡墨畫身軀和尾部,用線條勾畫蝦須與附肢,並對蝦鉗加以誇張,隨後又用濃墨點睛和腦,以求點、線、面的結合,使墨色互相交融,用筆奔放奇縱,揮寫自如。白石老人所畫墨蝦,滋潤透明,生動有致,似活蝦在水中自由邀游,有一觸即逃之感。這些墨蝦作為畫面之主體,可謂百看不厭。又如盧坤峰先生畫的水鳥圖,那水鳥張大嘴巴向著上面隨風飄逸的蘭草葉子,正從地面上飛起來,或許它在逗玩其葉子,或許發現了其葉子上有一隻細得不起眼的小蟲子。畫面真正捕捉了那水鳥飛(跳)起來的一瞬間神態,筆墨又頗為精妙,可謂以神寫形而得之。可見,名家作畫與眾不同,於“晴”中銳意圖精,皆考究用筆用墨,又達形神兼備。他們的精心之作,確屬“物理、物態、物情”三者皆備,又是“筆法、墨法、水法”三者兼得。
“晴、陰”是辯證統一,在一個畫面中兩者缺一不可。古人所云“用筆妙有虛實,虛實使筆生動有機,機趣所之,生髮不窮”是也。
“雲”者有艷陽天之朵朵彩雲,有山雨欲來時之烏雲,忽而暗,忽而亮。它們虛無飄渺,變幻多端。這賽如中國山水畫中表演霧氣時,其水墨在宣紙上的滲透變幻,可謂美不勝收,妙不可言。如賈又福、周尊聖山水,場面廣闊,氣勢恢宏。在筆墨運用上既有傳統功底,又有他們獨特的繪畫語言,尤其是山水畫中的霧氣,墨色演變著,雲兒流動著,增添了整個面的氣勢。而用線條來表現山水畫中的雲氣,是畫家陸儼少的一大特色。
“雨”者即“水墨淋漓”也。春雨芬芳,秋雨浸淫。暴雨猶如大手筆。而墨分五色又能達到“墨彩淋漓”,其作品確為上乘也。何水法之花卉,在他用筆不經意中足見寫生功底,很注重畫面氣勢與穿插,更善於用水。先賢有言“得筆法易,得墨法難;得墨法易,得水法難。”何先生在畫面中的花、葉之墨彩筆觸依稀可見,尤為所畫花卉之葉,墨不礙色,色不礙墨;處處虛靈,非關塗澤。然其水暈真有點“水發”觀之則嘆之也。
“風”者為氣候乾燥,乃指用墨焦重,與“雨”對比,畫焦墨山水的黑老虎張仃便是也。“風”又有微風、大風、疾風、狂風之分,其風速變化即運筆之徐疾。明代畫家徐渭之大寫意花鳥畫,其運筆起伏真有風之節奏,達“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之境界。具有形成大膽潑辣、亂頭粗服的畫風,尤其是他的那幅《雜花圖》捲紙連10幅,作水墨花木13種,整個畫面縱橫捭闔、隨意揮寫、洋洋灑灑、一氣呵成的磅礴氣勢令人折服。而居於畫卷中段稍偏後的葡萄,黛葉翻飛垂雲雨,老藤騰空如玄龍,顆顆明珠,脈脈新蔓,紛紛攘攘,風馳電掣。不求形似,但無處不神似。“風”尚有亂風者,這卻似石濤畫墨竹時用筆順逆自如也。
“雪”者玄妙神秘。雪花飄飄,遇凍堅硬,溶化即水,即用筆松靈、剛柔相濟。吳山明人物畫,用十載時光進行思變,摸索出了蚯蚓皴線條,他又喜用宿墨,運筆隨意鬆動,線條柔中帶剛。吳冠中之中國畫其實也很重視筆墨功夫,其運筆頗求明快與靈動,曾提出的“筆墨等於零”或抑是標新立異罷了。
“雹”乃輕重緩急,雄渾遒勁,有份量,具有力拔山兮氣蓋世之氣概;“霜”者凝重而滂沱華滋。南齊畫家謝赫《六法論》中則提出“骨法用筆”,即欲有神則先要有骨。“骨法用筆”在“六法”中是相當重要一法。唐代張彥遠在《歷史名畫記》中指出:“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於用筆,故工畫者多工書。”古人所說的“骨法”,即為“骨氣”、“骨體”、“骨相(原是古代的性命哲學和星相學中的術語,後來發展為繪畫的術語)”,它包括對象的精神狀態和外形狀態兩個方面,尤在對象的氣質`個性`精神狀態方面其表現難度非人人能做到,這裡的氣質`精神狀態等則似天象中的“雹”、“霜”。畫家朱屺瞻之花卉、蔬果和譚建丞之松石,其用筆老辣,入木三分,蒼勁渾厚,頗有此味也。
中國畫的唯美審定標準則為筆與墨。以神寫形為逸品,以形寫神為上品,以形寫形為下品。欲講究畫面之神形,則須先講究其筆墨功夫。“筆墨”是中華民族抒發情感的理想方式、方法之一,是繪畫藝術中的特殊性與普遍性關係的反映。“學者未入筆墨之境,焉能畫外求妙。”古代荊浩撰《山水訣》一卷,語入曰:“吳道子畫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無筆者,筆乏陰陽頓挫之法:無墨者,又缺陰陽向背之觀。古人墨法之妙,無不以筆顯而出之。一筆之中,筆有三折,一點之墨,墨有數種之色方為高手。可見,有筆兼有墨,最為美備。因此我們平時不能離開“筆墨”來談中國畫的發展,更不能舍“筆墨”而為中國畫。筆墨仍然是大家需要共同關注研究的課題。而如上所說,國畫筆墨與“天象”兩者間確為相通也。研究了解中國畫筆墨與這八種“天象”間的關聯,可加深對中國畫筆墨運用的印象,並在筆墨駕馭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當然在筆墨的運用過程中,這八種“天象”在一幅畫中一般未必能全部體現,畫家們的作品往往只側重於幾個方面,或者交錯地運用,雖然他們沒有明確提出此論述,但不知不覺地已在畫面上體現其筆墨與“天象”的聯繫。這從上面的例舉已足以證實。因此,學畫者當多欣賞研究名家作品,並用用這八種“天象”之理來衡味中國畫品位之高低,以使自己的作品脫俗氣,洗浮氣,除匠氣。原載2004年第七期《浙博天地》

代表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