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虞(清代安順籍官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胡宗虞(1872——?)字劭周,貴州安順縣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中舉,復又畢業於法政專科學校。民國4年(1915)調任臨縣知事。 宗虞在臨縣任期內做了不少於民有利的好事。首先對縣情作了廣泛調查了解,認為財須民生,強賴民力,感恃民勢,福由民殖。故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

基本介紹

  • 本名:胡宗虞
  • 字號:劭周
  • 所處時代:清
  • 民族族群:漢
  • 出生地:貴州安順縣
  • 主要作品:臨縣誌
  • 主要成就:治理鄉土、興辦教育
市場背景,人物貢獻,

市場背景

臨縣是個“貧瘠民疏”的大縣,要治理好臨縣,首先應“扶農”。他所了解的臨縣是“區域所限,氣候各殊”,“城北宜麻,城南宜桑。棉花產於棗圪垯,菸葉種於三交鎮。五穀則合縣均產,莜麥白文、城莊溝最佳。蔬菜磧口為早,稻子青塘獨有。蓮菘以白文為強,白菜以龜峁為多。大峪溝最宜栽蔥種蒜,甘泉溝獨擅茄子、冬瓜。沿黃河棗樹居多,而開陽較為馳名。蘋果粗梨雖亦有之,可為數很少。
牧畜、森林尤為近世要務,而城東北城莊溝相宜”。他對不同產區進行了分類指導。如發展蠶桑,將原有三畝農桑試驗場派專人經營,又租賃茶壺坪前學校的水地20畝,南關寺地16畝,民地3畝作為桑園。
以這些桑園為基地,試種試養加以推廣。僅民國5、6兩年,就發出桑苗60餘萬株,分到36所的34233戶。當時桑蠶在臨縣得到迅速發展,農民從中增加了收入。

人物貢獻

宗虞看到沿湫水河兩岸萬畝川田乾旱不能澆灌,三赴白文,五到榆林考察,在陽坡、鐵爐溝等地,白天勘察,晚上設計,說服鄉民,督率民工築河壩,修水渠,平整土地,將白文至城莊,榆林至龜峁的800餘畝旱田變為水地。
在扶農的同時,十分重視教育。他認為“治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在縣城創辦了勸學所,教育圖書館,第二模範學校。在白文創辦了第一、第二國民學校。指導勸學所人員分赴各區宣講、規勸,協助縣教育科組織適齡兒童就學。民國5——6年(1916——1917)在各村鎮創辦和改設了國民國小71所,為臨縣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宗虞知識淵博,文筆出眾,為策勵後人,在發展教育的同時,悉心修志。他聘請120多人,走訪全縣大部分村鎮,通過文征、口啤和實物採集、考證,歷時2年,於民國6年(1917)修成《臨縣誌》。全書共4冊30卷,以分別敘述一種事業或一個問題的概況,反映了臨縣歷史悠久,區域遼闊,災荒頻繁,民風純樸的特徵。
胡宗虞在任的四年間,臨縣“百業振興,公堂訟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