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漢月映西洋:絲路滄桑三千年

胡天漢月映西洋:絲路滄桑三千年

《胡天漢月映西洋:絲路滄桑三千年》是張國剛著歷史類著作,首次出版於2019年2月。

全書共九章,講述絲綢之路的滄桑與興衰。卷首一幅彩色世界地圖,清晰地勾畫出歷史上連線各重要文明地區的絲綢之路——前近代亞歐大陸上最大的通道。作者以序說“絲路上的政治經濟學”開篇,分九章依次講述上古、漢—唐、宋—明、晚明—清中葉各個階段的中西交往,揭示出表現在人物、事件、器物、藝術諸方面的文明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之間的衝突與融合。

2020年9月9日,該書獲得第十五屆文津獎獲獎圖書榮譽。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胡天漢月映西洋:絲路滄桑三千年
  • 作者:張國剛
  • 創作年代:當代
  • 首版時間:2019年2月
  • 類別:歷史類
  • 字數:270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主題思想,內容特點,作品評價,作者簡介,所獲榮譽,

內容簡介

“絲綢之路”內涵廣闊,是前近代亞歐大陸的最大通道,連線著歷史上各重要文明地區。
胡天漢月映西洋:絲路滄桑三千年
胡天漢月映西洋
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在東方文化與異域文化相互碰撞與交融的過程中,激發並形成了更加燦爛的多元文明。
該書從歷史與文化視角,重點講述上古、漢—唐、宋—明、晚明—清中葉,“一帶一路”的歷史演進。絲路滄桑三千年。透過人物、事件、器物、藝術諸方面,深入闡述文明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之間的衝突與融合,了解中國文化對於世界文明的貢獻和影響。

作品目錄

序說 絲綢之路上的政治經濟學
第一章 西域交通與文明匯集
說“西”道“東”話絲路
西域交通與文明匯集
絲路經貿:歷史的變遷
“CHINA”的故事:是瓷器還是絲綢
絲綢就是“硬通貨”
絲綢技術的西傳
第二章 絲路上的“西遊記”
張騫的那次旅行
甘英出使東羅馬
玄奘之前的“西遊記”
和氏璧與汗血馬
“花和尚”鳩摩羅什
刺客聶隱娘:哪裡學來的法術?
第三章 飛天的文化意象
“胡人”都是什麼人
佛教東來三部曲
楊貴妃與安祿山能有什麼關係?
飛天:中印文化的混血兒
箜篌 · 胡笳 · 琵琶:漢唐絲路上的胡樂入華
景教與絲綢之路的那些故事
第四章 香瓷之路
宋元時代南海香瓷之路
造紙術西傳:背後的故事
出口轉內銷:指南針的反思
成吉思汗的鐵騎究竟打到了哪裡?
橫跨歐亞:那些著名的東方遊記
《馬可·波羅遊記》:從發現契丹到發現世界
第五章 何處紅毛番
三保太監 vs 航海王子
葡萄牙人是如何來到澳門的?
“佛郎機”在哪裡?
何處紅毛番
大西洋與歐羅巴
非我族類與華夷之別
第六章 神聖的邊界
神聖的邊界:想起了利瑪竇
徐光啟:“西學中用”的第一個版本
《職方外紀》所展現的世界圖像
國王數學家:來華耶穌會傳教士
康熙與羅馬教皇的交往
火炮:影響了明清易代
洋房:三巴寺與西洋樓
第七章 想像的異邦
《字彙》與“初民語言”
《趙氏孤兒》與歐洲道德訴求
法蘭西夢幻:中國模式,還是英國模式?
英國媒體看中國:黨派鬥爭中的他山之石
虛幻與真實:從魯濱遜到安森
馮秉正《中國通史》:法文版《綱鑑易知錄》
政治無意識:西方解讀中國歷史
第八章 絲路商品與歐人新生活
中國商品與歐洲的“中國趣味”
茶葉與英國茶會
絲綢貿易與技術傳播
瓷器貿易與技術交流
外銷瓷:“海上絲路”的一抹晚霞
第九章 啟蒙時代歐洲的中國觀
從認同到識異
歐洲“他者”的敘事模式
中國人的性格
時代的變奏
反觀諸己的鏡像
後記

創作背景

張國剛浸淫於中西文化關係史教學與研究近30年,出版過相關專著多部。收入該書的文章都是他多年潛心研究與教學的結晶。一題一文,獨立成篇。據作者自述,他回國之後開課,帶研究生,做課題,編教材,也曾帶博士生去柏林聯邦檔案館抄寫檔案,都涉及到中西文化關係史的領域。後來應邀給報刊寫了許多這方面的文章。寫作之前,自己就有了一個大體的思路和綱目,把這些文章彙編起來,進行修訂、整理、補寫,就有了該書。
書中吸收了很多學術界的前沿研究成果。比如,據近年的考古發現,關於楊良瑤早在唐德宗時期(約785年)就出使大食的史實。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該書旨在拓展人們的歷史視野,將中國歷史和現實問題與世界格局和人類文明相結合,做出跨越時間和地域的思考,理解中國文化發展的歷程以及與西方文明碰撞和交流的歷史過程,了解中國文化對於西方文明的貢獻和影響。

內容特點

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在東方文化與異域文化相互碰撞與交融的過程中,激發並形成了更加燦爛的多元文明。書稿從歷史與文化視角,闡述“一帶一路”的歷史演進,重點講述上古、漢—唐、宋—明、晚明—清中葉,各個階段中西交往的歷史。時間跨度數千年,涉及眾多地理區域,較為深入地描述了表現在人物、事件、器物、藝術諸方面的文明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之間的衝突與融合,將紛繁複雜的歷史事件用時間脈絡一一串起,啟發青年一代反思歷史,關照現實。該書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知識性與專業性。作者浸淫於中西文化關係史教學與研究近30年,出版過相關專著多部,在清華大學講授的《中西文化關係史》,是精品課程,也是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的一門教育部認定的資源共享課程。收入該書的文章都是作者多年潛心研究與教學的結晶。
二、通俗性與趣味性。作者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同時,由於是面向社會大眾撰寫的文章,一題一文,獨立成篇;文章力求短小有趣,標題生動活潑。其中多篇文章在網路上有較高的轉載點擊率。有的文章成為北京市高考摸底試題的閱讀分析題。
三、系統性和完整性。作者在為報刊撰稿之前,心中就有一個結集出版的計畫,最近又增補了若干文章,從而形成書稿的這第三個特點。這從書稿的目錄和章節安排中可以看出,張騫之前的中西交往,漢唐時代的西域陸上絲路,宋明時代的南海絲綢之路,以及明清時代中歐的交往,構成一個完整的脈絡。

作品評價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中外關係史學會副會長萬明:作為一部面對社會精英和知識大眾的讀物,該書傾注了作者強烈的現實關懷,比如對於香瓷之路的討論,突出了南海歷史以及東南亞在中西貿易中的突出作用。對於明清時期的中西交往,特別關注了中國與歐洲文化傳統的碰撞和對話所激起的漣漪和火花,從而對我們今天面對的中西文化關係,提供歷史的借鑑。

作者簡介

張國剛,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國古代史、中西文化關係史等。曾作為德國洪堡學者、漢堡大學研究員和特里爾大學教授,在歐洲工作多年。清華大學及國家級“精品課程”《中西文化關係史》的主講導師。多次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研成果(人文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一等獎(2009)等多個獎項。主要著述:《唐代藩鎮研究》《唐代政治制度論集》《中西文化關係史》《文明的對話:中西文化交流史論》《佛學與隋唐社會》《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獲2016年中國好書獎)等。

所獲榮譽

2023年12月,入選202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推薦書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