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佩方(1931-2014),女作家,波蘭名伊琳娜·斯瓦雲斯卡。1931年11月出生於武漢,祖籍湖南汨羅,祖上是清廷官吏,家有五進房、桂花數百棵,青少年時代常泛舟玩月、樹下賞花,領略“月中桂子落,天香雲外飄”的佳趣。也許是沾了屈原的文氣才情,她從小就愛好文學。在長沙中學畢業後於1949年9月入中國政法大學,1950年轉入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學習,1950年12月入長春空軍預總,畢業後調軍委空軍政治部工作,1952年保送回人民大學繼續學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佩方
- 外文名:伊琳娜·斯瓦雲斯卡
- 出生地:武漢
- 職業:作家
人物概況,生平事跡,
人物概況
上世紀50年代初,胡佩方在中國人民大學求學時與一位波蘭留學生相戀,被批評“有嚴重的資產階級思想”,倔強的她費盡周折,通過波蘭駐華使館出面申請,當時兼任外長的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才於1955年10月到華沙與波蘭同學完婚。1955年與人大波蘭同學結婚並移居波蘭,1956年在波蘭華沙大學教中文,1957—1963年在波蘭廣播電台工作。1960-1963年任波文《中國》月刊文學部副主任,1964——1988退休,任報導亞、非、拉的《大陸》月刊編輯部主任。第一篇發表的散文《孤影》寫於抗戰期間,時年12歲。以後寫過散文、詩歌書評等。移居波蘭後曾在波蘭各刊物發表論文、散文、報告文學、書評影評近200篇,並與人合譯了艾蕪的《南行記》,徐懷中的《我們播種愛情》,《金瓶梅》以及孫犁、李準等人的作品。2004年春出版了《中國文化國粹》一書,也在當年作為導演顧問參與了中波第一次合拍的電影《虎年之戀》。今年完成了將與中國繼續合拍的兩部電影《芙蓉眼》《迷惘》的劇本第一稿。
生平事跡
初到波蘭,不通波語,胡佩方為了勝任在華沙大學教授漢語的工作,一方面發奮學習波語,一方面通過自己較為熟悉的俄語、英語,左依右傍,逐漸適應了這份工作。
與此同時,胡佩方買取和借來大量波蘭書籍,以比普通波蘭人多幾十倍的閱讀量,夜以繼日地裝填自己的知識口袋,讓波蘭的社會歷史和民俗風情逐漸爛熟於心。
她懼怕牛油,畏對乳酪,幾十年與西餐無緣,常吃雜糧度日,以自做的中國小菜佐餐,並通過壓腿練功,保持50公斤的體重和旺盛的精力,承擔起了沉重的工作和生活壓力。
經過幾十年的歷練奮鬥,胡佩方成了兼通波文和漢語的雙料專家,是波蘭境內唯一用當地語言寫作的華人作家,不但發表了近兩百篇書評、影評、散文和報告文學,還翻譯了艾蕪的《南行記》、徐懷中的《我們播種愛情》及古典名著《金瓶梅》等中國書籍。
她把一冊簽名的波文《金瓶梅》贈給記者時說:“古人說‘成事在天’,我不信這一套。我的哲學是自尊自愛,事在人為。我從不向困難低頭,不對命運屈服,只有這樣,才能迎來成功。”
艱苦磨礪幾十年,胡佩方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波蘭通”。
初見面時,見她頭髮蓬鬆,皮膚黝黑,頭披一方苗家婦女的花巾,胸掛一串土家族的飾鏈,看上去像一位土裡土氣的上了年紀的“湘妹子”。不料幾日接觸下來,這才發現她不但興趣廣泛,而且知識淵博。我們提出的問題,她幾乎都能對答如流。
問起華沙的綠化狀況,胡佩方答道:華沙是世界上綠化最好的城市,林木覆蓋率超過30%。這兒人人愛樹木,守林人都是大學畢業的專業人員,林中禁伐禁獵,即使在自家園內砍一條樹枝,也要經過嚴格的批准手續。
看到有些耕地形似拋荒,胡佩方說:那不是拋荒,是輪作。中國人均耕地不足一畝,而波蘭人少地多,人均耕地至少3公頃(一公頃為15畝),有的地方人均超過50公頃呢!
問及波蘭的特產,胡佩方回答說:琥珀,產量世界第一。這些可以防風濕、防輻射的寶貝,是3000萬年至5000萬年前的松香化石。中國撫順有少量出產,而波蘭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一半以上。
在哥白尼的高大塑像前,胡佩方脫口而出:哥白尼是波蘭的天才天文學家,他的革命性發現是當代全部宇宙知識的基礎。其“日心說”讓他進入了世界不朽偉人的行列。若要深入了解,可以看一下1988年新華出版社出版的《哥白尼傳》。
在參觀另一位世界名人蕭邦的故居時,我們被這位音樂才華蓋世的波蘭人的滿腔愛國情懷所感動。波蘭翻譯介紹,39歲的蕭邦在巴黎臨終前一再叮囑姐姐一定要把他的心臟帶回祖國,可翻譯不清楚如今這顆愛國心到底安放何處。後來問胡佩方,她不假思索:“在華沙聖十字教堂。”見記者熱切期望能去實地尋訪,胡佩方寬慰道:“放心,一定讓你如願!”就在飛離華沙的當天,胡佩方特意請駛向機場的汽車司機繞道聖十字教堂,陪我們瞻仰了安放在教堂內右邊第二根方形立柱里的愛國心,這終於使我得以順利寫成報告文學《尋訪蕭邦的愛國心》。
中國駐波蘭大使館的官員告訴我們,對於初到波蘭的訪問者來說,積累知識幾十年的胡佩方就像一本活辭典,幾乎沒有回答不了的問題。
胡佩方在華沙的三大間住宅,擠塞滿了中國的各種書籍、古董、書畫、工藝品。《中國大百科全書》《太平廣記》《魯迅全集》以及叢維熙的《斷橋》、鄧友梅的《煙壺》、蔣子龍的《拜年》等許多古今作家的著作堆滿了幾個書架;木雕、牙雕、石雕、竹根雕和各式金銀首飾應有盡有;北京的宮燈、浙江的根雕、蘇州的刺繡、湖南的泥塑、土家族的布娃娃、苗族的香袋琳琅滿目,整個家就像一座藝術宮、博物館。她將豐富的藏品不時借出去展覽,讓波蘭人更多地觸摸到燦爛的中國文化。幾天前,波蘭一個展覽館剛從她家借去460件工藝品,準備搞一次中國工藝品專題展。胡佩方說:“我要讓中國文化走近更多的波蘭民眾,讓他們更加喜歡中國。”
胡佩方還不斷撰寫文章在波蘭報刊上發表,熱情介紹中國文化和風情,因而成了名揚波蘭文壇的中國文化的“百科全書”,通過各種途徑向她討教的人大都能如願以償。
作為久居華沙52年的波籍名人,胡佩方也滿腔熱忱向中國人民不斷推介波蘭文化和民族風情。她抵波蘭不久,就在中國《旅行家》雜誌上發表文章,向中國讀者繪聲繪色地介紹波蘭南方的歷史名城克拉科夫。她先後為100多個訪波的中國代表團擔任翻譯,從王任重率領的黨政代表團,到郭風帶隊的中國作家代表團,她都熱情、耐心地詳盡介紹波蘭情況,千方百計讓每位代表團成員“滿載而歸”。她收集了幾大盒波蘭硬幣和大摞波蘭郵票,讓前來拜訪的中國朋友們挑選。曾有一個四人代表團與波方銜接有誤,找不到接待方,胡佩方就讓全體成員在家裡整整住了三天。居住在波蘭的3000華人,大都知道助人為樂的胡佩方的大名,並親切地叫她“胡大姐”。
辛勤壘砌半世紀,胡佩方在中波之間架起了一座牢固的友誼之橋。
2006年10月,胡佩方作為中波電影人合拍的影片《虎年之戀》的藝術顧問,專程來杭州參加“金雞獎”、“百花獎”電影節,對杭州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她在電話中說:“西湖太美了!我登上吳山城隍閣,還是沒有看清她的全貌。有機會我還會去杭州,把西湖美景看個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