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蔭河鎮

背蔭河鎮隸屬五常市管轄。位於市境西北部,牤牛河北岸,拉濱線鐵路從鎮內通過設站。鎮政府駐地距城區35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背蔭河鎮
  • 別名:背蔭河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五常市
  • 下轄地區:背蔭河村,關家村,富有村,蘭旗村,趙戲村,大合村,鄭家村 
  • 成立時間:1985年5月
簡介,概況,沿革,經濟發展,2010年代碼,

簡介

背蔭河鎮名源於駐地背蔭河屯名。背蔭河一帶,開發較早,從1742年(清乾隆七年)開始,清廷移撥在京旗人到拉林一帶屯墾,在今背蔭河鎮白旗村建立“鑲白旗頭屯”。1882年(清光緒八年)添設民官,隸屬雙城廳拉林分防巡檢管轄,清末隸屬雙城府第八區。中華民國成立後,隸屬雙城縣第八區。東北淪陷後,1939年隸屬愛友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隸屬雙城縣雙東區。1947年1月,設定拉林縣後,隸屬拉林縣第七區。1956年3月,撤銷拉林縣併入五常縣,撤區劃鄉後,設定背蔭河鄉。1958年秋,將背蔭河、南土、營城子3個鄉合併成立背蔭河人民公社。1971年1月,將營城子地區劃出成立營城子公社。1984年2月,將背蔭河公社改為背蔭河鄉。1985年5月,改為背蔭河鎮。

概況

背蔭河鎮位於五常市西北部,北緯45°10′、東經127°00′。轄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背蔭河村,距市區35千米。鎮域東部為丘陵區,東南為半山區,西部和北部為平原區。頤大戶山主峰海拔607.8米。牤牛河從山下由東向西流去。拉濱鐵路、222省道公路過境。

沿革

因駐地背蔭河屯而得名。清乾隆九年(1744)建屯。解放後屬於拉林縣第七區。1956年合縣後,改名營城子區。同年撤區,分為背蔭河、茶棚、南土、營城子4個鄉,營城子為中心鄉。1958年秋,背蔭河、南土、營城子4個鄉合併為背蔭河公社。1971年1月分為營城子、背蔭河2個公社。1984年改為背蔭河鄉,1985年改為背蔭河鎮。
1985年末,東南與二河鄉隔山相望,南與安家鎮一河之隔,西靠營城子滿族鄉,西北與拉林鎮搭界,東北與八家子鄉為鄰,面積135平方千米,人口5302戶、24992人,其中漢族占88%、滿族占11%,有48個自然屯,劃為12個村。1996年,面積136平方千米,人口2.1萬人,轄背蔭河、於禮、蘭旗、白旗、大荒、蛤螞塘、鄭家、袁家、趙戲、富有、楊胡、關家12個行政村。2000年五普人口25141人。

經濟發展

背蔭河鎮轄境地形東部為丘陵半山區,西北部為平原區。全鎮總面積135平方公里,有耕地7.1萬畝,以種植玉米、大豆、水稻、小麥為主,兼種甜菜、白瓜籽等經濟作物,胡家屯的香瓜久負盛名。本鎮駐有省和哈爾濱市所屬松江電機廠等6個單位,縣屬事企業單位18家。鎮辦企業十餘處。全鎮共轄背蔭河、藍旗、蛤蟆塘、大荒、富有、白旗、楊胡、趙西(戲)、袁家、鄭家、關家、於禮等12個村。1992年末全鎮總人口2.4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444人;滿、朝鮮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12%。鎮政府駐地背蔭河村。
境內藍旗屯西,有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立貞節牌坊1座,是五常市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代碼

230184107:
~200 220關家村
~201 220富有村
~202 121背蔭河村
~203 220蘭旗村
~204 220趙戲村
~205 220鄭家村
~206 220大合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