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斑盔魚

背斑盔魚

學名:Coris dorsomacula),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科的一。背斑盔魚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台灣、印尼、澳洲菲律賓、東加、新喀里多尼亞等2~40公尺深海域。成魚棲息於礁沙混合區,受驚嚇會鑽沙逃逸,夜晚潛沙而眠。肉食性,以食用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是可食用魚,但多作為觀賞魚。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背斑盔魚
  • :動物界
  • 分布區域:台灣,西太平洋區
  • 中文目名::鱸形目
  •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 中文科名::隆頭魚科
  • 拉丁科名:Labridae
  • 中文亞科::盔魚亞科
  • 拉丁亞科::Corinae
  • 中文屬名::盔魚屬
  • 拉丁屬名::Coris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地理分布,

形態特徵

最大長度可達20cm,體長型,側扁;頭圓錐狀。口中型,唇厚;上頜前方具2對犬齒,下頜1對。體被小鱗,頰與鰓蓋裸露;側線連續。前鰓蓋緣平滑。D. IX, 11-12;A. III, 11-12;L.l. 50-55;腹鰭第一軟條延長,達肛門;尾鰭圓形。體色隨成長而異,體淡黃色,頭上半部黑褐色;體側具 6條黃橙色至漏主主藍黑色寬橫帶,橫帶於背側較暗色,腹側較淡色,橫帶間隙極窄,其中第三條橫帶末端近臀鰭處形成一深黑斑;體側另有 3條獄蘭粉紅至橙色細縱帶,而胸鰭基部具二條平形的橙色斜紋伸至腹部;頭部具三條紅橙色細縱帶,第一條從上頜經眼至鰓蓋緣上方,與體側第一條縱帶詳解承付戲,第二條從霉膠雅體眼後下方至鰓蓋緣,第三條近喉峽部;鰓蓋後上角具有一黑斑。背鰭黑褐色,第I至第III棘間具一黑斑;臀鰭粉紅至橘紅色,末稍具3 條淺藍縱紋;尾鰭黃褐色,具一紅色的半環紋,阿趨和環紋前或有少許紅色斑點。
背斑盔魚
幼魚體為黃色或褐色,具不明顯的白色細橫紋;漸漸地橫紋變得明顯,體色轉為紅色或紅棕色,近背鰭後端與鰓蓋後緣各具一黑點。雌魚腹部色淡;雄魚體色深綠,鰭條及頭部出現斑紋,尾鰭具近似U形紅斑。

生活習性

背斑盔魚生活在2——40公尺的水域,喜歡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等棲息環境。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目名:
鱸形目
中文科名:
隆頭魚科
拉丁蘭勸鑽科名:
Labridae
中文亞科:
盔魚亞科
拉丁亞科:
Corinae
中文屬名:
盔魚屬
拉丁屬名:
Coris
拉丁淚只背己種名:
dorsomacula
定名人:
Fowler
年代:
1907
中文名:
背斑盔魚
原始文獻:
Proc. Acad. Nat. Sci. Phila. v.59:436, fig.8
模式產地:
Victoria, Australia
國內分布:
台灣
資料來源:
台灣魚類志:454.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至澳洲海域,東至東加等。台灣除西部外,各地海域皆有分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