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悸動

胃脘悸動又稱心下悸動,即自覺胃脘部位跳動不安,如同脘中懷兔狀。心下悸動在《傷寒論》中多處出現,凡傷寒誤治或失治,水氣內動,或陽氣被陰邪所遏,或心血不足等皆可出現心下悸動不已,臨床中單獨以胃脘悸動不寧就診者亦很多,有的病人稱胃脘悸動不已,有的則稱腹中跳動不安,還有的稱胸脘部位跳動不已。總之,本病是以病人自覺脘腹跳動不寧為主要臨床症狀,有部分病人與西醫的胃腸神經官能症相類似,有的則屬慢性胃病的一個症狀,大多經治療後完全可恢復健康,但必須排除心臟器質性病變為前提。《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中所說的“發汗後其人其下悸動不已”,是指臍下跳動不寧,多因發汗後陽虛,水氣上逆所致,治宜通陽利水,有的屬功能性水飲上逆,也有的是屬心臟實質性病變而出現水氣凌心。治療時要分別情況,區別對待,方不致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胃脘悸動
  • 外文名:胃脘悸動
  • 相關:《傷寒論》
  • 含義:自覺胃脘部位跳動不安
  • 別名:心下悸動
病因病機,辨證論治,分型論治,中成藥,單驗方,食療方,飲食宜忌及調護,

病因病機

1;脾腎陽虛,水氣內動
人體水液代謝,主要由肺、脾、腎三髒相互配合完成。如三髒功能障礙,則造成水液運化失常而出現水氣內停,水氣內停則上犯心臟而出現心下悸動不已。
2;心陽虛水氣上逆
正常人體生理功能,水火既濟,心陽潛降涵水,使腎水不上犯,而腎水內滋使心陽不潛越,使人體陰陽交泰,水火相既,從而保持陰陽之平衡。若心陽不足,不能鎮水,而使水氣上犯而成水氣凌心,出現心下悸動不已。
3;肝氣上逆
人體氣機以下行為順,上行為逆。由於七情鬱結,心情不愉快,思則氣結,結則氣不通,上乾心脈而導致心下悸動,平其肝氣,和其氣血則已矣。
4;心血不足
心主心脈,心血不足,血脈所養,則悸動不寧。如臨床心血不足之病人,常稱心下悸動不安,其部位或在胸膺,或在心下(胃脘),或在腹痛部,總其原因,皆為心血失養所致。補其心血,使血脈得其所養,則其悸動自平。

辨證論治

分型論治

1;脾腎陽虛,水氣內動
主證:胃脘或少腹悸動,脘腹痞脹,噁心欲吐,腰酸膝軟,小便不利,面足水腫,手足厥冷,苔薄白,舌質淡,脈沉小或沉弱無力。
治法:溫陽利水
方劑:真武湯或苓桂術甘湯化裁
加減:若水腫較甚者可加豬苓、車前子、冬瓜皮、桑皮以加強利水之功,水去則悸自止;若心悸較甚者可加棗仁、遠志、龍骨以鎮逆止沖;全方均可加生薑、大棗以和營衛。
2;心陽虛水氣上逆
主證:心下悸,欲得按始舒,或發奔豚,氣從小腹上沖至心,以致心下如懷兔狀,悸動不寧,面色黃白,或微水腫,舌淡,苔白滑,脈沉小。
方劑:桂枝甘草湯合桂枝加桂湯
加減:若沖悸較甚者可加代赭石,當歸以平沖降逆;若水氣較著者可加生薑、紅棗、澤瀉、以加強行水之功;若兼伴血瘀者可加丹參、澤蘭、三七、桃仁、紅花以消瘀滯。
3;肝氣上逆
主證:腹中悸動,自覺有股氣從少腹上沖至心下,發作欲死,復還止。以陣發性發作為主,伴有心下痞悶,常太息為舒,噯氣頻作,苔薄白,脈弦。
治法:平肝降沖止逆
方劑:奔豚湯合四磨飲化裁
加減:若氣逆較甚,噯氣頻作者可加代赭石、旋覆花;兼水氣為患者加茯苓、白朮、澤瀉;若伴有心神不安者可加棗仁、龍骨、牡蠣。
4;心血不足
主證:心悸不寧,面色黃白少華,眼瞼黃白貧血樣,頭昏,目眩,指甲蒼白,婦女月經量多,或淋漓多日不淨,舌質淡,脈濡弱。
治法:補養心血
方劑:歸脾湯加味
加減:若心悸動較甚者加柏子仁丹參、琥珀、五味子;若兼血滯者可加桃仁、紅花、三七、鬱金;若婦女月經量多者加阿膠、旱蓮草、仙鶴草。

中成藥

1;金貴腎氣丸(《金匱要略》)
主治 腎陽虛水氣上逆,致心下悸動,水腫,小便短少,脈沉等症。
2;柏子養心丸
主治 心血虛,心氣不寧所致之心下悸動不寧,心慌,心下如有懷兔狀。
3;歸脾丸
主治 心脾血虛,血不養心,心下悸動,頭昏,失眠多夢,脈弱等。

單驗方

1;甘草小麥大棗湯(《金匱要略》)
甘草、小麥、大棗、煎水代茶。
主治 功能性心下或臍下悸動不寧,汗多,失眠,而無其他器質性病變者。
2;百合地黃湯(《金匱要略》)
百合、生地
主治 百合病心下或臍下悸動不寧,失眠,心神不寧者。

食療方

1;大棗、小麥,共煎水代茶。
主治 功能性心悸不寧,臍下悸動不已者。
2;龍眼肉、大棗,共煎水代茶。
主治 心血不足而致之心下悸動或臍下悸動不寧者。

飲食宜忌及調護

此病不離寒、水、氣所致病,故飲食上宜注意不吃生冷瓜果;注意個人保護,不受涼,平時多注意穿衣服,以免受涼後引起水寒內聚而發病;此外,本病與精神因素關係亦很大,因此,要做到精神開朗,少生氣,使心氣平和,則自無氣逆上犯之奔豚病發生。
總之,此病調護最關鍵的方面,就是要注意保暖,不受涼和注意精神調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