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下俞穴

經外奇穴名。位於背部,當第八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出《備急千金要方》:“消渴咽喉乾,灸胃管下輸三穴各百壯。穴在背第八椎下,橫三間寸,灸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胃脘下俞穴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胃脘,中醫學人體部位名稱,泛指肋弓以下之腹上部;下,上下之下;俞,氣血轉輸之處。穴在背部,能治胃脘部痛症,故名。該穴又有許多別名胰俞、胃管下俞、胃管下俞三穴、胃下俞、脺俞、八俞。該穴解剖位置位於斜方肌下緣,有背闊肌和最長肌。有第八肋間動、靜脈背側支的內側支;布有第九胸神經後支內側皮支,深層為第八胸神經後外側支。

中醫套用

1、取穴:俯臥或俯伏,於第八、第九胸椎棘突之間,旁開1.5寸處取穴。
2、主治:胃痛、胰腺炎、糖尿病、胸脅痛、嘔吐、咳嗽、咽乾。配肺俞、脾俞、腎俞、足三里、太溪主治消渴病。
3、刺灸法
(1)毫針法
①以30號1寸毫針,直刺0.3~0.5寸,有局部酸脹感。注意:如果一時針感不顯可停針待氣,不可盲目深刺,以免刺破胸膜,傷及肺臟,引起氣胸。
②以30號1.5~2寸毫針,斜向脊柱刺入1~1.5寸,局部有酸脹感,有時可向前胸放射。
(2)艾灸法
①艾炷隔姜灸或隔藥餅灸5~10壯,艾條溫和灸或迴旋灸10~15分鐘。
②溫針灸:將純艾條切成1.5厘米厚之艾段,取鮮橘皮(或乾品用溫水浸泡變軟)剪成2平方厘米大小並切一長約1厘米的切口。選定穴位後,取1.5寸的毫針直刺入本穴,然後將艾段插於針柄頂端並與之平齊,取備好之橘皮套在針身靠近皮膚處,使橘內皮貼近皮膚,取一硬紙片隔在艾段與橘皮之間,從靠近皮膚一端點燃艾段。燃盡後依據症情再灸1~2壯。每日或隔日1次。本法用於2型糖尿病的治療。
(3)穴位埋植
將03號醫用羊腸線剪成1厘米長的線段,放入黃芪注射液中浸泡4~6小時後,用時取出,將藥線從高壓消毒後的備用9號腰穿針的尾部放入,用針芯推至針尖部,備用。雙側穴位均取,用0.5%碘伏常規皮膚消毒後,將腰穿針快速刺入皮內,然後針尖向內下斜刺至相應深度,行提插捻轉補法。待患者有酸脹感時,停止手法。左手持腰穿針向外提,右手將針芯向里推,使藥腸線停留在體內。用無菌棉球按針孔,將針退出。針眼敷創可貼。15天埋藥線1次,4次為一療程(以上均須無菌操作,戴無菌手套)。本法用於2型糖尿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