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大泡性肺疾病的傳統觀點是認為肺大泡和鄰近氣道之間存在一個交通活瓣機制,隨著大泡內壓力增高,大泡越來越大,導致鄰近肺組織受壓塌陷。Morgan(1989)和Klingman(1991)通過動態CT、大泡內氣體壓力檢測及生理學測試,證明肺大泡周圍的肺組織比肺大泡本身順應性更差,以致組織內壓力超過大泡內的壓力。在同樣胸內負壓下肺大泡總是比周圍的肺組織先膨張,從而導致了大泡周圍肺組織的不斷損壞和肺大泡進一步擴大。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肺大泡性肺疾病
- 常見發病部位:肺
- 常見症狀: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
疾病分類,臨床診斷,
疾病分類
根據肺實質內有無阻塞性病變,有作者結合臨床提出了較為實用的肺大泡分類方法,即:Ⅰ型;肺大泡常位於肺尖,界限清楚,其他肺實質大部分正常,巨大的肺大泡可占據患側胸腔的一半(屬間隔旁型肺氣腫的一種),但患者可無症狀且肺功能接近正常。Ⅱ型;肺大泡常為雙側、瀰漫或多發,界限不清楚,大小程度不一(屬於全小葉型肺氣腫的局部早期病變),症狀取決於肺大泡的大小和肺氣腫的嚴重程度。
肺大泡常合併感染、出血,破裂後形成自發性氣胸。感染的肺大泡與支氣管交通欠佳,藥物治療僅能控制感染,緩解症狀,但不能解決組織結構的破壞及其帶來的危害,外科治療的適應證同原發性肺膿腫。無感染的肺大泡,手術切除可以解除大泡對正常肺組織的壓迫,減輕肺動靜脈短路,但手術效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