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常綠
小喬木,4月中下旬,日均溫19-20°C時。芽初露,裸芽,由葉腋及枝梢頂端同時抽出,形稍扁,腋芽長約0.3厘米,頂芽較粗,長約0.4-0.5厘米,棕褐色。5月下旬,日均溫多在23°C以上時,葉芽伸長至1-2厘米,叫狀柄開始分離,呈斜披針形,長1-2厘米,寬0.5-0.8厘米,棕紅色或青綠色。6月上旬,進入暑季,嫩枝長4-5厘米時,展葉狀柄5片左右,葉狀柄長1-7厘米,寬0.5-1厘米,披針形,具8條平行脈,偏於一側,嫩枝及葉狀柄棕紅色。6月中旬至10月中句為生長盛期,定型葉狀柄長8-13厘米,寬1.5-2.5厘米,披針形,由棕紅色逐漸轉青綠色,革質。10月以後,繼續緩慢生長,一年中生長高度50-80厘米,有葉狀柄50-80片,葉狀柄在樹上維持約1年,4月初至5月末,為主要換葉期,換葉時間持續近2個月。
10月下旬,當營養生長進入緩慢期時,花芽開始形成,於當年桉條的葉腋處,每葉腋著生穗狀花序1-4穗,長0.5-1厘米,淡綠色,每穗有小花蕾80-120個,成螺旋狀密集於
花軸上,花蕾粟粒狀, 11月上旬至下旬,為花序伸展期,序長達2-6厘米,隨著花序的伸長,
花蕾膨大成乳頭狀,高0.12厘米,由青色逐漸變黃色,無毛。11月末至翌年1月中旬,為開花盛期,花軸長5-8厘米,徑0.1-0.15厘米,淡綠色,無毛。花開時,金黃色,絨毛狀,花萼5片,分離,淡黃色,
雄蕊多數,長約0.2厘米,雌蕊1枚,略高於雄蕊。2月下旬花期結束, 單朵花2-8天萎謝。12月中句至次年2月中旬,為幼果形成期,出現在花謝後約1周,一個月後莢果長2-8厘米,圓形略扁,鐮刀狀彎曲,棕色帶青,被稀疏短毛,每花穗發育成莢果1-15個。4月下旬,莢果長5-10厘米,徑0.15-0.2厘米,不規則狀扭曲。5月中下旬,果熟,棕褐色,每莢具種子5-10粒。
產地生境
原產於澳大利亞,引種至中國南亞熱帶及北熱帶的低丘、平原地區,生長良好,對土壤要求不苛。
繁殖方法
育苗場地:必須選擇在近水源、近造林地、近交通運輸方便的地塊。如在緩坡山地造林,育苗也可以在造林地里進行。育苗場地應進行平整,地面應打實,並用每畝2.5-3千克的六六六粉進行土壤消毒。為防止育苗地生長雜草,地面需鋪一層聚乙烯薄膜或廢水泥袋紙片。
營養袋與營養土:育苗容器亦稱營養袋,一般採用聚乙烯薄膜袋為宜。容器袋規格為:壓偏後的長×寬=15厘米×10厘米,或12厘米×8厘米。袋子底部應打上2-3個1厘米見方的通氣排水孔。營養土用紅心土50千克,加配垃圾土或火燒土、園地土、塘泥土(均應打碎過篩)。每100千克營養土加配
過磷酸鈣、
複合肥各1千克後攪拌均勻。乾濕度以手抓捏成團自然落地能散開為宜。每袋營養土重約0.5千克。營養土入袋後應輕微搗實,然後排列在薄膜片上。
種籽的催芽處理與播種:種籽應先在冷水中浸泡24小時。浸泡期間須反覆揉搓和淘洗,撈棄上浮的雜質和不成熟的籽粒。然後將50-60℃的熱水倒進裝種籽的容器中,邊倒邊攪動,自然冷卻後再泡24小時。經以上處理後,將種籽均勻地鋪在塑膠薄膜上,上面再蓋一層薄膜或稻草進行保溫,溫度掌握在18-25℃之間。待種籽出現乳白點時即可種進營養袋裡,每個營養袋播2粒籽為宜。這裡須注意有白芽點的一端朝下,再覆上細土。如果在秋季或冬季播種,還須覆蓋稻草或松毛針使之保溫保濕。
栽培技術
播種後每天早晚灑水各一次(雨天除外),以保持營養土的濕潤。幼苗出齊後揭去覆蓋物,並及時除草、間苗。補苗應在陰雨天進行,還應注意防治病蟲害。待幼苗長到15厘米左右或長出4-6片大葉時即可移植造林。造林時應儘量避免在強日照時進行。樹坑以40厘米×30厘米×30厘米為宜,栽植時每個坑底應填細土10-15厘米,同時施50克複合肥或過磷酸鈣作基肥。營養袋入坑後覆土到與袋面平,壓實周圍泥土,並使坑穴呈盆狀,以利蓄水防早、保土保肥。畝造林密度為300株(株行距為1.5米×1.5米)。造林後需有專人管護並馬上封山,以保證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主要價值
肯氏相思速生,材質堅實,萌芽更新力強,根具固氮菌。宜作家具,可經營薪炭林,及水土保持林。適於中國華南地區營造混交林及作城鎮綠化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