肬

肬yóu,

基本釋義,其它釋義,古籍解釋,

基本釋義

肬yóu
同“疣”。
筆畫數:8
部首:月
筆順編號:35111354
筆順讀寫:撇、橫折鉤、橫、橫、橫、撇、豎彎鉤、點

其它釋義

1.皮膚病名[wart]
肬,贅也。從肉,尤聲。——《說文》
肬,腫也。——《廣雅》
今學曾未如肬贅。——《荀子·宥坐》。註:“結肉。”
2. 病原體是一種病毒,症狀是皮膚上出現跟正常的皮膚顏色相同的或黃褐色的突起,表面乾燥而粗糙,不疼不癢,多長在面部、頭部或手背等處。如:疣子(疣。皮膚上長的肉瘤);疣瘡(疣子)。
3. 用同“”。怨恨,歸咎;過失[hate;fault]
三皇之時,食肉衣皮,巢居穴處,以崇質樸,豈復須章黼之冠,曲裘之飾哉。然其人稱有德,而孰疣之。——漢·牟融《理惑論》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羽求切《集韻》《正韻》於求切《韻會》疑求切,𠀤音尤。《說文》贅也。《博雅》肬,腫也。《釋名》肬,丘也。出皮上聚,高如地之有丘也。《荀子·宥坐篇》曾未如肬贅。《楚辭·九章》竭忠誠以事君兮,反離羣而贅肬。《注》贅肬,過也。《集韻》或作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