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斑腔吻鱈,學名:Coelorhynchus maculatus (Gilbert et Hubbs, 1920),為長尾鱈科腔吻鱈屬的一種魚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肩斑腔吻鱈
- 拉丁學名:Coelorhynchusmaculatus(Gilbert et Hubbs, 1920)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目:鱈形目
- 亞目:長尾鱈亞目
- 科:長尾鱈科
- 亞科:長尾鱈亞科
- 屬:腔吻鱈屬
- 種:肩斑腔吻鱈
分布範圍,生活環境,形態特徵,
分布範圍
菲律賓呂宋島八打雁和菲律賓南部與印尼馬黑拉島之間海域以及南中國海東部和呂宋島西南部外海等,屬於水深391-545米的底層海魚。
生活環境
多棲息於西太平洋熱帶。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菲律賓Maleyan群島與印尼Halmahera島之間。
形態特徵
背鰭Ⅱ-9;胸鰭15—17;腹鰭7.至後背鰭始點側線上鱗5;幽門盲囊28—32.體全長169—191mm:為體高約7.1倍,為頭長4.1—4.5倍。頭長為吻長約2.6倍,為眼徑3.2—3.3倍,體細長前背鰭始點最高較胸鰭略後,體高寬近似向後漸細尖和側扁。頭背緣凸弧狀。吻側全有骨、腹面無鱗。上頜達瞳孔後緣;頜齒絨帶狀。下頦須等瞳孔1/2。肛門位臀鰭稍前,與腹鰭基間裸凹區前埋一卵圓形發光體。鱗至多有輻狀5行強刺。側線前部高。前背鰭硬刺較頭略長或稍短且突出,鰭基約等背鰭基間距。後背鰭似臀鰭而較弱。腹鰭胸位外鰭條突出。體暗褐色,腹部淡黑,後肩側線下方有一白邊大黑斑。口鰓腔及鰭淡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