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1700多年歷史的肥鄉縣,鐘靈毓秀,人才輩出。戰國時,平原君趙勝曾三去三復相國,京畿之地肥鄉是他視察趙國東疆的必經之地。其夫人更將此地作為趙國訓練兵勇的大後方。宋代聖相李沆、著名學者李維兄弟二人,為肥鄉在宋代僅有的兩名進士。世居肥鄉的竇默,為元代名臣、名儒、名醫、理學家、教育家,被元聖祖忽必烈聘為終身顧問。進入明代後,300年間,肥鄉共考中進士14人,為歷代進士之最。兩部尚書張學顏、一門四進士的郭郛祖孫、名御史蔣勛等,皆為朝之重臣,名震朝野,權傾一時,為肥鄉爭得了榮譽。
按照封建時代的習慣,這些士大夫死後,都要樹碑立傳。一可流芳百世,二可光宗耀祖。同時,唐朝以後,儒釋道三教盛行,城鄉寺廟建設進入興盛期,記事廟碑亦呈現增長趨勢。受之影響,政府及民間的一些大的活動也開始以石碑記載,以垂後世。故而自漢唐代以來,碑碣的使用至明清達到鼎盛。就肥鄉而言,至今發現的古碑,就有墓碑、廟碑、記事碑等。這些碑碣真實地記載了幾百年前的人和事,客觀地反映了當時的風俗習慣,為我們現在研究歷史、探討社會變遷等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肥鄉古碑
- 所屬地區:肥鄉區
- 數量:大約50塊
- 類型:墓碑、廟碑、記事碑
現狀和特點,古碑數量,形式,分布現狀,內容與品相,內容,品相,思考與建議,
現狀和特點
古碑數量
據了解,目前,在肥鄉境內的各種古碑幾乎全部散落在民間,大約有50塊。大致可分為三大類:
①墓碑:這是尚存的碑碣數量最多的一類。主要有:平原君墓碑、竇默神道碑、王寵墓碑、李公墓碑、魏琳墓碑、宋氏墓碑、張衡墓碑、張思忠墓碑、張謙墓碑、程應雄墓碑、程褒墓碑、蔣勛墓碑、陶光友墓碑、陶振都墓碑,李官墓碑,張學顏母親、繼母墓碑,郭崇嗣墓碑,李沆墓碑碑,連公碑,孫祿墓碑,尹氏祖塋碑,袁氏神道碑,李蕡實墓碑,李圻墓碑,喬良臣墓碑,賀應旌墓碑等約30餘塊。
②廟碑:多數為記載廟宇建設時間、規模、主持人等。部分已毀或遺失。現存的有:西屯莊泰山行宮碑(兩塊)、葛家莊泰山行宮重修碑、鄭堡龍王廟碑、魏村福興寺碑、西張莊禪林寺碑、天台山天台寺碑、白落堡羅成廟碑、西韓釋迦寺碑、郭家堡李氏家廟碑等,約有10餘塊。
③記事碑:主要為記載歷代發生的影響較大的公共事件所立。數量上最少,但影響較大。如北營明代屯田碑、南屯莊萬民永念碑、曹老父母築路碑等。
形式
現存古碑大體可分為兩種形式:一為螭首龜趺式。這種形式多為明代中期以前碑。除螭首龜趺為其特色外,碑體高大、厚重。多數身高均在200厘米以上,通高多在400厘米左右。碑文字數多,記載詳實,書法瀟散,骨壯氣豪。這類碑如竇默神道碑、平原君墓碑、西屯莊、葛家莊泰山行宮碑、王寵墓碑等。當然也有例外,如清代于成龍萬民永念碑則與之相似。另一類則為明後期及多數清代石碑,大多體形嬌小,無碑帽,底座簡單,多為方趺圓首,個別上寬下窄。這類碑如李杜為其祖父所立的李公碑、魏琳墓碑、羅成廟碑、孫祿墓碑、喬良臣墓碑、尹氏祖塋碑等。
分布現狀
肥鄉境內現存古碑多數損壞在解放後的兩個時期。一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興修水利時,當時拆毀了很多大碑,用於修建民有渠、團結渠等閘口。如東大寺碑、西屯莊泰山行宮碑、南屯莊明喜寺碑等。二是文革期間破四舊時,推到砸壞也有相當一大部分。如蔣勛墓碑、王寵父母墓碑、後屯大覺寺碑等。三是臨漳河故道的一些古碑,均被掩埋在地表四米以下。如張學顏母親、繼母墓碑,宋氏墓碑,李官墓碑等。
目前已知的幾十塊古碑,佇立在原地的僅有平原君墓碑、魏琳墓碑、王寵墓碑、袁氏神道碑、喬良玉墓碑、福興寺碑等少數幾塊。宋氏積善流芳碑、李官碑(兩塊)、張學顏母親墓碑、張學顏繼母墓碑等,雖原封不動地佇立在原地,但被深埋在地下,僅露出部分或只露碑帽,文字不全或根本看不到碑文。竇默神道碑雖立在原址,但岌岌可危,亟待修整。而李公墓碑、張衡墓碑、釋迦寺碑等,遺棄路旁,無人問津。即使為省文物保護單位的竇默墓碑,依然荒冢斜碑,無標誌、無護欄,雜草叢生,狼藉一片。
內容與品相
內容
肥鄉明代以前古碑,多數由名人撰文、篆額和書丹。內容記載詳實,遣詞造句文雅,書寫工整規範,字數多達上千字,少則幾百字。明後期至清之碑碣,多數內容簡單,書寫隨意,形式多樣。字數一般較少,有的墓碑僅有幾十個字,說明立碑時間、墓主姓氏和立碑人。這可能與當時的人文環境、社會風氣、民間習俗等有關。
名人撰文、書丹、記載詳實的有:竇默神道碑、平原君墓碑、宋氏積善流芳碑、張衡墓碑、西屯莊、葛家莊泰山行宮碑、曹老父母築路碑等,約有20餘通。
竇默神道碑,翰林學士承旨、資善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王盤撰文,少中大夫、山東東西道提刑按察使、胡祗遹書丹,正奉大夫、前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商挺篆額:“昭文館大學士正議大夫竇公神道碑”。碑文寫滿碑之陽、陰兩面,計48行,約2000字。詳細記載了竇默的籍貫、世系傳承、簡歷及生平中的一些大事、影響朝廷的一些重要言論、活動情況等。最後銘文對其進行了高度評價。
銘文曰:紀元中統,運屬昌辰。九重淵默,側席幽人。惟時竇公,樂道安閒。潛身丘壑,混漉塵寰。徵車召至,入見金鑾。立談稱旨,喜見天顏。置之左右,日接話言。宮師嚴重,館學尊崇。公心淡然,無辱無榮。嚴廟丘壑,一政齊同。政事否臧,人才進退。清問所及,正言不諱。權臣奸計,直挫其鋒。嬖倖邪謀,預折其萌。如秤稱物,輕重不差。如鏡照形,妍媸不眛。我無偏私,人無怨懟。公之雲亡,聖情哀矜。念公平生,言無隱情。指陳是非,炳如日星。悃愊無華,信而有徵。勒銘豐碑,百代流聲。
平原君趙勝墓碑,驃騎將軍張懋忠撰文並書丹。碑文敘述了平原君趙勝自“翩翩濁世之佳公子”至“相惠文、孝成,凡三去三復”。又簡要概括了墓地之況:“土腴形逸,襟山帶漳,足稱名勝之區。”最後說明考證平原君趙勝墓地之據:“(自)唐宋相傳以來,城南數里有冢,即平原君墓。墓陰春雪經旬不溶。”
宋氏積善流芳碑,賜進士、光祿大夫、太子太保、戶兵兩部尚書張學顏撰文,陝西延安府同知重外孫張承祚、國子監生重外孫張永祚書丹。碑文詳盡地記錄了宋氏家族自明初從山西遷至肥鄉西張兒寨,世系延續,至撰者出生、入學、舉仕、歷官知縣、給事中、參議、都御使、戶兵兩部尚書、太子少保、光祿大夫、太子太保等情況。直至“萬曆十三年,以繼母陶夫人疾,七疏乞歸省奉。”碑文又介紹了立碑者宋世祥歷官情況:“以庠生授真定衙所鎮撫,歷沿河守備,升保定都司僉書,甘州都司掌印,京營參將。”最後為感念母親、外祖母之恩澤,“乃令世祥立碑墓,遂一以見吾母能以女而顯其宗,一以見宋族七世相傳,因吾母而得昌大,其後且備兩家子姓不忘水木本源之恩,益竭報君承先之志雲。”
東長橋張衡墓碑,鄉貢進士、前博興令、肥鄉梁桐(子琴)撰文。碑文詳盡地說明了始祖張德自元末從安徽鳳陽潁上縣遷至肥鄉之長橋鎮以來,“生三公,三公生彬,彬生仁、義、禮、智。禮生鏞,鏞生璇、璣、玉、衡。”衡即兵馬君、墓主也。又“(衡)娶杞縣王氏、同邑石氏、王氏,子四人:棠、誥、律、峋。律,歲貢任南陽府照磨。峋,儒官。女,二人。一適唐學,一適李紳。棠、誥石出也。律、峋、適唐學之女,杞縣王出也。適李紳之女王出也。孫男五。律娶賀氏,生天澤、光濟。峋娶馬氏,生天桂、天棟、天材。曾孫男八,玄孫男七。益蕃衍以大厥宗者尚未涯也。”
最後,敘述了隆慶二年二月,“耆民天材率孫可教詣予徵文,以表其行於墓道,且慮族大而散,子姓莫訪其源派也,予遂為論次之,而系之以銘。”銘曰:“厥貌孔揚,厥行孔良。厥政孔臧,厥後孔昌。念茲遺芳,以永其光。”
碑陰則更詳細地記錄了張天澤、光濟、天桂、天棟、天材五兄弟以後的族系世襲圖。前後聯繫起來,可勾勒出張氏十一世譜系圖,期限可跨兩個朝代約200餘年之久。
葛家莊重修泰山行宮碑,賜進士第、中憲大夫、奉敕巡撫大同贊理軍務、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前浙江道監察御史、永年申佐撰文,賜進士第、中憲大夫、陝西提刑按察司副使、前禮科給事中、肥鄉張思忠書丹,賜進士第、奉議大夫、河南布政使司左參議、前吏部員外郎、肥鄉李杜篆額。內容認真地記載了為何重修泰山行宮,修建的時間、人員,建造的規模等。……
葛家莊重修泰山行宮碑,賜進士第、中憲大夫、奉敕巡撫大同贊理軍務、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前浙江道監察御史、永年申佐撰文,賜進士第、中憲大夫、陝西提刑按察司副使、前禮科給事中、肥鄉張思忠書丹,賜進士第、奉議大夫、河南布政使司左參議、前吏部員外郎、肥鄉李杜篆額。內容認真地記載了為何重修泰山行宮,修建的時間、人員,建造的規模等。……
品相
至今保存下來的古碑,品相完好,字跡清晰可辨者占50%。局部損壞、個別字無法確認者占33%。徹底損壞、多數字跡無法確認者占17%。
局部損壞的古碑,如竇默神道碑、平原君墓碑、處士李公墓碑、賀應旌墓碑、等均折為兩截,斷處少許字跡損毀,無法辨認。而禪林寺碑、屯田碑、釋迦寺碑、喬良玉墓碑、李氏家廟碑等,碑身雖無缺損,但因日久風化、人為磨損嚴重,多處字跡無法確認,留下永久遺憾。
徹底損毀的古碑,如蔣勛墓碑、萬民永念碑、天台寺碑、連公碑等,已被人為地砸成幾塊,雖部分碑文尚可辨認,但無法完整地拼湊在一起,部分已丟失,無處找尋。而大覺寺碑、西屯莊泰山行宮碑、南山寺碑、明喜寺碑等僅剩碑帽或碑座,碑身遺失,無處可覓。
局部損壞的古碑,如竇默神道碑、平原君墓碑、處士李公墓碑、賀應旌墓碑、等均折為兩截,斷處少許字跡損毀,無法辨認。而禪林寺碑、屯田碑、釋迦寺碑、喬良玉墓碑、李氏家廟碑等,碑身雖無缺損,但因日久風化、人為磨損嚴重,多處字跡無法確認,留下永久遺憾。
徹底損毀的古碑,如蔣勛墓碑、萬民永念碑、天台寺碑、連公碑等,已被人為地砸成幾塊,雖部分碑文尚可辨認,但無法完整地拼湊在一起,部分已丟失,無處找尋。而大覺寺碑、西屯莊泰山行宮碑、南山寺碑、明喜寺碑等僅剩碑帽或碑座,碑身遺失,無處可覓。
思考與建議
古碑碣為幾百年前社會變遷、風俗人情、人文歷史等現狀的真實反映。不少碑文由地方名人、甚至國家級名人執筆撰文、書丹,為研究歷史的重要直觀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因此,保護和整理古碑工作亟待進行。建議如下:
1、做好對現有古碑碣的保護工作。無論它立在原地還是散落在他處,知情者都要妥善保管,哪怕是損壞的不成形的一小部分,都要善待之,決不可進一步遺棄或丟失。
2、文化管理部門要想盡一切辦法迅速加以認定和實施保護。對已知的,要登記造冊,責任到人。該掛牌的掛牌,該設定護欄的設定護欄,該建立標誌的建立標誌。有些碑碣在呈報上級主管部門認定保護級別之前,可以先作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行文,設定標誌加以保護。與此同時,還應通知村鎮政府、公告當地居民,履行保護職責。
3、有些屬於無主碑碣,文化部門是否可以先將之集中起來,在縣城文化廣場建立古碑長廊,整理後供人瞻仰,以弘揚地方文化,展現歷史風采。
4、對處於危險境地的古碑,要責成有關部門儘快修整。尤其竇默墓碑,為我縣發現的最古老石碑,可謂鎮縣之寶。近1500字的碑文具有極其重要的考古價值。目前,高度傾斜,搖搖欲墜,本已折為兩截,若再次倒下,便很難復原。
有些深埋地下的(約有近10塊)或散落民間的,要挖掘征管。否則,一旦知情人去世,將無處尋覓。
文物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全民工程,希望引起有關領導及部門的重視,儘快採取措施,借十七大六中全會的東風,以保護文物、弘揚傳統文化為突破口,加快推進我縣文化建設,促進現代文明的發展。
文物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全民工程,希望引起有關領導及部門的重視,儘快採取措施,借十七大六中全會的東風,以保護文物、弘揚傳統文化為突破口,加快推進我縣文化建設,促進現代文明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