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莢紅豆,中藥名。為豆科植物肥莢紅豆Ormosia fordiana Oliv.的莖皮、根或葉。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常用於急性熱病,急性肝炎,風火牙痛,跌打腫痛,癰瘡腫毒,燒、燙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肥莢紅豆
- 別稱:鴨公青、青竹蛇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薔薇目
- 亞目:
- 科:豆科
- 屬:紅豆屬
- 種:肥莢紅豆
- 分布區域: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 採收時間:全年可采
- 用量:6-9g。外用:適量
- 毒性:小毒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
入藥部位
莖皮、根或葉。
性味
味苦、澀,性涼。小毒。
功效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
急性熱病,急性肝炎,風火牙痛,跌打腫痛,癰瘡腫毒,燒、燙傷。
用法用量
6-9g。外用:適量,鮮葉搗敷;或根熬膏塗患處。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肥莢紅豆,又名福氏紅豆、雞膽豆、雞冠果、青炒、圓子紅豆、大紅豆、林羅木、三椿。喬木,高達17m,胸徑可達20cm;樹皮深灰色,淺裂。幼枝、幼葉密被銹褐色柔毛,老則漸脫落而毛稀。奇數羽狀複葉,長19-40cm;葉柄長3.5-7cm,葉軸長5.5-15.5cm,葉軸在最上部一對小葉處延長3-15mm生頂小葉;小葉(2-)3-4(-6)對,薄革質,倒卵狀披針形或倒卵狀橢圓形,稀橢圓形,頂生小葉較大,長6-20cm,寬1.5-7cm,,先端急尖或尾尖,基部楔形或略圓,上面中脈凹陷,下面隆起,側脈約11對,與主脈成40°角,側脈和細脈兩面均不明顯,上面無毛,下面被銹褐色平貼疏毛或無毛;小葉柄長6-8mm,上面有溝槽及銹色柔毛,後脫落。圓錐花序生於新枝梢,長15-26cm;總花梗及花梗密被銹色毛。花梗6-12mm;小苞片2枚,生於花梗頂端,披針形,長約3-5mm,密被銹褐色毛;花大,長約2-2.5mm;花萼長1.5-2cm,淡褐綠色,萼齒5,深裂,長橢圓狀披針形,微鈍頭,上部2齒聯合至萼的中部以上的三分二處,密被銹色短毛,萼筒短;花冠淡紫紅色,長約1.5cm,旗瓣圓形,兜狀,上部邊緣強度內折,近基部中央有一黃色點,柄短厚,扁平,龍骨瓣與翼瓣相似,橢圓狀倒卵形,先端鈍,柄短;雄蕊10,不等長,全部發育,花絲基部粗扁;子房扁,密被銹褐色絹毛,常具4粒胚珠,花柱在頂端內卷,約與雄蕊等長,近光滑無毛。莢果半圓形或長圓形,長5-12cm,寬5-6.8cm,先端有斜歪的喙,果頸扁,長5-10mm,種子處凸起,果瓣木質,開裂,厚約2mm,外面有毛或近無毛,淡黃色,內壁象牙色,具光澤,無隔膜,邊緣微厚,反卷;具宿存花萼,有種子1-4粒;種子大,長橢圓形,兩端鈍圓,長2.5-3.3cm,徑1.7-2.7cm,種皮鮮紅色,薄肉質,乾後脆,種臍近圓形,徑3-4mm,平坦,位於長短軸之間。花期6-7月,果期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1400m的山谷、山坡路旁、溪邊雜木林中。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