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肥城市志
- ISBN:7―80192―703―6
- 頁數: 733頁
- 出版社:方誌出版社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肥城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 邵俊生主編 石振東 石峰副主編
北京 方誌出版社 2006年 6000冊 860千字 733頁 260.00元
ISBN 7―80192―703―6
內容簡介
《肥城市志》的編纂工作始於2002年11月,至2005年10月完成終審稿。志書上限與新編《肥城縣誌》(1992年版)下限相銜接,為1988年,下限為2002年。有些內容根據需要適當上溯或下延,大事記延至2004年底。全書除概述、大事記、人物、附錄外,共有專志22編,依次為:境域區劃、自然地理、人口與計畫生育、城建環保、綜合經濟管理、農業、工業、煤炭、鄉鎮企業與民營經濟、建築安裝、商貿、交通郵電、財政稅務金融、黨派群團、政權政協、政務、政法、軍事、科技教育、文化旅遊、衛生體育、社會生活。
肥城市位於山東省中部偏西,東嶽泰山的西麓。東與泰安市岱嶽區接壤,北與長清區以山為界,南瀕汶河與寧陽縣、汶上縣相望,西和西南與平陰、東平兩縣為鄰。至2002年,肥城市總面積1277.3平方公里,市內轄1個辦事處、12個鎮、1個鄉,設有607個村(居)民委員會,871個自然村,總人口127.85萬人。境內資源豐富,范蠡西施陶山風景區、穆柯寨牛山森林公園、十萬畝肥城桃園風景區、陸房戰鬥烈士陵園、龍山帶狀公園等自然、人文景觀聞名於世,境內南北兩大平原不僅盛產糧食、有機蔬菜,還有鉀鹽、石膏、煤炭等豐富的礦產資源。
1988年,肥城國內生產總值12.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8億元,其比例為34.4:50.8:14.7。2002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04.21億元,為1988年的7.5倍,年均遞增15.4%。產業結構發展發生巨大變化,三大產業比例調整為14.6:49.7:35.7。綜合經濟實力大幅度增強,地方財政收入完成4.52億元。
1988年實現糧食總產43.7萬噸,農業總產值5.7億元。此後種植結構逐步大幅調整,發展模式化栽培、立體種植和旅遊觀光農業、特色農業、有機化栽培。開展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興修水利,發展水產養殖、畜牧養殖。到2002年,全市糧食總產37.33萬噸,蔬菜總產143.22萬噸,乾鮮果總產10.85萬噸,肉類總產7.26萬噸,奶類總產608噸,禽蛋總產5.32萬噸,魚類總產1585噸。開展全民植樹造林,林木覆蓋率23.9%。實現農業總產值15.18億元,比1988年增加5倍。
到2002年,全市發展工業企業686家,完成工業總產值45.5億元,利稅6.67億元,分別是1988年的8.5倍、28.5倍。全市有商業服務網點1.8萬餘家,城鄉集貿市場達77處,總營業面積180萬平方米,商業從業人員4.5萬人。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4.3億元,各類市場商品成交額29.4億元,商貿企業實現銷售額18.7億元。全市外貿出口總額6428萬美元。
1992年前,全市通柏油路的行政村210個,占行政村總數的35%。到1994年底,全市完成了村村通柏油路工程,成為全國第一個村村通柏油路的縣(市)。至2002年,全市共建公路139條,通車裡程1285.5公里。年客運量367萬人次,客運周轉量1.7億人公里。年貨運量1030萬噸,周轉量4.7億噸公里。移動通訊覆蓋全境。網路傳輸、用戶電報、郵政儲蓄、特快專遞業務全面開展,2002年底,全市郵政業務總量2116.5萬元,電信業務收入6802.56萬元,程控裝機總量13.7萬門,行動電話9.2萬戶。
1988到2002年,15年來取得科技成果1804項,其中省級68項、國家2項,專利累計申請量達到379項以上。2002年,全市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47萬人,有各類學校240所,在校生11.6萬人,其中中等技術學校4所、在校生7953人,普通高中9所、在校生2.17萬人。擁有市文化館、圖書館、檔案館、廣播電台、有線電視台、電視台,70%以上的村建有文化大院,民間文化別具特色。全市有各類衛生機構36個,其中市(縣)級以上醫院15個、鄉鎮醫院17個,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3408人。計畫免疫“四苗”接種率保持在95%以上,自1994年以來連續9年奪得泰安市計畫生育考核一等獎,計畫生育協會兩次被評為全國先進集體。全市有體育活動場所1200多處,參加市級比賽獲金牌40枚、銀牌60枚、銅牌120枚,參加省比賽獲銀牌2枚,老年體協活動也有了較大發展。
中共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肥城的各項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肥城已跨入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中國明星市前列,是全國科普示範市、全省經濟強市、全省精神文明先進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