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動脈假性動脈瘤

股動脈假性動脈瘤

股動脈假性動脈瘤,是指行經皮穿刺後血液通過動脈壁裂口進入血管周圍組織並形成一個或多個腔隙(瘤腔),收縮期動脈血液經過載瘤動脈與瘤腔之間的通道(瘤頸部)流入瘤腔內,舒張期血流回流到動脈內的一種病理現象。

概述,病因,預防,正確使用抗凝劑,積極控制高血壓,規範穿刺技術,正確壓迫,避免腹壓增加,治療,

概述

股動脈假性動脈瘤的發生涉及介入操作的各個環節、術前術後用藥及患者自身血管解剖與功能狀況。一般發生在術後24~48 h,患者自覺穿刺部位疼痛,穿刺部位出現進行性增大的腫塊、搏動感、震顫以及血管雜音。可出現血管破裂、壓迫周圍神經、血栓栓塞、皮下組織壞死等不良後果。

病因

1.術後制動不佳。某些高齡或有腰部疾患的患者難以忍受術後長時間下肢制動而過早屈腿,導致壓迫止血時形成的血栓脫落或加壓包紮處紗布移位,動脈穿刺處再次出血。
2.腹壓增加。頻繁而劇烈的咳嗽、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壓的動作均可導致動脈穿刺處再次出血。
3.性別與年齡。女性由於股內收肌群不如男性發達,高齡患者肌肉相對萎縮,推測同樣條件下假性動脈瘤的發生率女性可能高於男性。高齡患者可能高於青壯年 。
4.壓迫止血不佳。拔除動脈鞘管後止血時間過短或過於頻繁鬆手觀察止血效果,或者繃帶加壓包紮過松,位置不正確,導致股動脈假性動脈瘤。
5.圍術期股動脈假性動脈瘤可能出現血管破裂、血栓栓塞、壓迫周圍神經組織、皮膚和皮下組織壞死和顯著失血等不良後果 。

預防

正確使用抗凝劑

術前應正確使用抗凝劑治療,並應查明患者凝血功能及血細胞計數。術後每小時嚴密觀察穿刺部位皮膚周圍有無血腫、皮下瘀斑,定期查血常規及凝血功能。

積極控制高血壓

高血壓患者收縮壓水平增高是PCI術後出現股動脈假性動脈瘤的危險因素,血壓波動過大或收縮壓明顯增高均可造成股動脈假性動脈瘤的發生。

規範穿刺技術

介入手術過程操作人員由於穿刺點過高或過低,或刺破動脈後壁,或誤入股淺動脈均可使假性動脈瘤的發生率增加。

正確壓迫

①介入術後壓迫處理:介入術後拔出鞘管後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壓迫股動脈穿刺處,一般在皮膚穿刺點的正上方1.5~2 cm處,至少壓迫20 min~30min。如無出血,則在穿刺點上放置紗布並加壓包紮,並用砂袋壓迫4~6 h。指導患者取平臥位6~24 h,保持大腿伸直 ,每隔1~2 h觀察術區有無出血、血腫、皮膚顏色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及繃帶有無移位、鬆懈;並囑患者在術後2 h內勿用力抬頭、咳嗽以免增加腹壓而引起出血。壓迫期間應向患者說明正確壓迫的重要性,並協助患者做好生活護理。女性患者或老年男性排尿困難者術後給予導尿,以免因放置便盆,肢體用力等因素導致穿刺部位出血、血腫。夜間可用繃帶束縛患者術側下肢(繃帶綁在床尾),避免因熟睡中不慎活動術側肢體而致繃帶移位。解除彈力繃帶後第一天可下床活動,但不要走動太多 。
②超聲引導術後壓迫處理:發生假性動脈瘤後應立即給予超聲引導下用彈力繃帶持續加壓包紮臥床休息24~72 h。並保持繃帶鬆緊度適中,以能捫及遠端動脈搏動為標準。同時密切觀察假性動脈瘤的大小(可用龍膽紫標識)、硬度、局部皮膚及顏色變化、有無搏動感、有無血管雜音等,以及觀察患肢足背或脛後動脈搏動情況,患肢皮膚的色、溫、覺的變化及測量兩大腿的周徑,並協助患者複查超聲都卜勒,觀察治療效果。

避免腹壓增加

①術前充分控制上呼吸道感染:因劇烈或頻繁的咳嗽可造成腹壓上升,可能造成穿刺部位出血或加壓包紮移位。若患者有慢支病史,一定注意充分止咳,且咳嗽時套用手按住沙袋或加壓包紮部位。
②保持大便通暢:患者可因大便乾燥,排便用力而導致腹壓增高出現股動脈假性動脈瘤。對於便秘患者術前服用通便藥物,加壓包紮及拆除加壓包紮後的便秘者應灌腸,以免患者用力導致腹壓升高。

治療

1.一旦發生股動脈假性動脈瘤後,可採用彈力繃帶加壓包紮修復或超聲指導下壓迫修復。在超聲探頭指引下壓迫假腔與股動脈相通處,使血流及頻譜信號消失,一般壓迫10 min後輕輕鬆開並觀察,若動脈瘤破口處血流或頻譜信號仍然存在,再次壓迫至破口閉合,然後用彈力繃帶持續加壓並臥床休息24 h以上。2~3 d後超聲複查,血管腔及血流頻譜信號消失為有效。 失敗的患者可用選擇超聲指導下局部注射凝血酶,通常瘤體直徑<3.5cm 或瘤體體積<6cm 的股動脈假性動脈瘤可形成自發性血栓。
2.壓迫無效需行外科手術修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