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類癌

肝臟類癌是指原發於肝臟的類癌,是一種極為罕見的生長緩慢的上皮細胞腫瘤,具有惡變傾向,臨床上僅有少數患者有類癌綜合徵的表現。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腫瘤科
  • 常見發病部位:肝臟
  • 常見症狀:右上腹部或肝區疼痛
  • 傳染性:無
臨床表現,診斷,鑑別診斷,併發症,治療,預後,

臨床表現

右上腹部或肝區疼痛最常見,呈間歇性或持續性鈍痛。肝臟類癌起病隱匿,早期腫瘤可無任何症狀和體徵。當類癌長大到一定程度時可引起局部症狀(常由機械因素所致)。部分患者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脹、噁心、嘔吐等表現,少數患者並發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因此可有消化性潰瘍症狀,甚至出現嘔血、黑便。
絕大多數肝臟類癌並無神經內分泌產物異常增多的臨床表現,僅個別病例出現類癌綜合徵、卓-艾綜合徵、異位ACTH綜合徵、頑固性低血糖等表現。晚期病例常有厭食、消瘦、乏力、發熱等症狀。
肝臟腫大為最常見的體徵,肝質地較硬,表面及邊緣不規則,常呈結節狀,少數腫瘤深埋於肝實質內者則肝表面光滑,伴或不伴明顯壓痛。

診斷

肝臟類癌通常缺乏特殊的症狀體徵,組織學上與肝細胞癌相似,因此診斷較為困難。肝臟類癌的定位診斷常有賴於B型超聲顯像、選擇性肝動脈造影、電子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CT)或肝放射性核素掃描,甚至磁共振顯像(MRI)檢查。

鑑別診斷

胃腸道的類癌常在早期發生肝臟轉移,而且部分也有類癌綜合徵的表現,因此,在診斷肝臟類癌時,首先應該進行廣泛而細緻的檢查。肝臟類癌還要與肝細胞癌相鑑別,後者與肝臟類癌的臨床發展不同,無類癌綜合徵的表現,多在肝硬化基礎上發生,大部分甲胎蛋白(AFP)增高,免疫組織化學和電子顯微鏡檢查腫瘤細胞無類癌的特性。

併發症

1.部分患者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脹、噁心嘔吐等,少數患者並發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2.晚期病例常有厭食、消瘦、乏力、發熱。

治療

1.手術治療
肝臟類癌手術切除是最有效的方法。早期切除原發病灶是提高生存率的關鍵,手術效果遠較原發性肝癌好,對早期病例進行肝葉切除,可望徹底治癒。
2.肝動脈栓塞化療
肝動脈栓塞化療是20世紀80年代發展的一種非手術的腫瘤治療方法,近年來套用於肝臟類癌的治療也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是非手術療法中的首選方案,多採用碘化油混合化療藥物栓塞腫瘤遠端的血供,再用明膠海綿栓塞近端肝動脈使之難以建立側支循環,致使腫瘤組織缺血壞死。化療藥物常用順鉑(CDDP)、絲裂黴素(MMC)、阿黴素(ADM)、5-氟尿嘧啶(5-FU),肝動脈栓塞化療應每隔4~6周進行一次,反覆多次效果更好。
3.全身化學治療
對不能手術切除或不宜進行肝動脈栓塞化療的患者可選擇全身化療,但療效較差,且化療的副作用較大。常用的化療藥物有:5-氟尿嘧啶(5-FU)或其衍生物(FT-207)、絲裂黴素、阿黴素、環磷醯胺、鏈尿黴素。
4.放射治療
肝臟類癌對放射治療不甚敏感而肝臟鄰近器官易受放射損害,因此治療效果常不夠滿意。不能手術切除者套用放射治療可有一定的療效。如放射治療同時聯合化療、中藥或其他支持療法效果會更好。
5.支持治療
患者有噁心、嘔吐或進食較少時,可根據病情給以靜脈點滴葡萄糖。輸液時加入維生素C、維生素B6和氯化鉀滴注,必要時給予複方胺基酸、白蛋白,貧血顯著者可給予輸血。

預後

肝臟類癌的預後較肝癌好,經積極的綜合治療,包括手術、化療,大多數患者可存活4年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