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胰腺小DNA病毒

肝胰腺小DNA病毒屬於病毒界生物,於世界性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肝胰腺小DNA病毒
  • :病毒界
  • 分布區域:世界性分布等
  • 大小範圍:60~90KD F ranck i, 1991)
鑑別,傳入和分布,生態影響,防治對策,

鑑別

(IDENTIFICATION)
HPV病原直徑22~24ram 的含DNA 球狀病毒。少數為三角形。作為細小病毒科的成員其基因組與核衣殼蛋白構型有以下兩個獨特的特徵(Bonami 1995)。其一,病毒包裹正鏈和負鏈比例差別很大,這一點類似細小病毒屬而不象節肢動物的濃核症病毒屬,然而HPV 在宿主細胞內形成嗜鹼性腫脹的核包涵體這一特徵又與濃核症病毒屬相吻合。其二,HPV 只含有一條54KD 的多肽,這在細小病毒科中是非常特殊的(細小病毒屬和依賴性病毒屬有三條多肽,濃核症病毒屬有四條多肽,大小範圍為60~90KD F ranck i, 1991)。主要侵犯肝胰腺及中腸。

傳入和分布

(INT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l 首次記錄(年,地區,參考文獻)
HPV最早在中國對蝦(Penaeus chinensis) 成蝦體內發現(Lightner & Redman 1985)
l 主要宿主範圍及傳播途徑
主要感染日本對蝦、中國對蝦、斑節對蝦、墨吉對蝦、短溝對蝦、長毛對蝦。帶病親蝦是對蝦育苗和養成期發病的根源,病毒多以脫落包涵體的形式在不同蝦體之間水平傳播分布。
l 分布
1993年中國對蝦出現暴發性流行病,在東南亞、澳大利亞和海灣地區都有此病發生,呈世界性分布。

生態影響

(ECOSYSTEM)
感染HPV病蝦表現出厭食、蝦體瘦弱、蛻皮少、行動不活潑、生長緩慢,很易發生弧菌等的二次感染。病毒浸染的靶細胞是對蝦肝胰腺盲官運端細胞和前中腸後段上皮細胞,並在細胞核內進行複製。2~3 gram 蝦苗肝胰腺腫大、中腸道變紅、變寬,逐漸出現黑、小、瘦、軟病症。民眾稱之為“軟殼病”、“黑瘦病”。組織切片可見肝胰腺小管上皮及中腸上皮細胞中有病毒包涵體,上皮細胞被破壞。有細菌並發感染。甲殼外常有聚縮蟲之類附著。多死於深水,不易發現死蝦,民眾稱之為“偷死” 病毒靶器官為對蝦肝胰腺和中腸後段上皮細胞,形成核內包涵體。

防治對策

(PREVENTION METHODS)
冰凍切片診斷法診斷。
目前尚無有效藥物防治,但要加強管理措施,如徹底清淤消毒:嚴格檢測親蝦;使用無污染和不帶病原的水源並過濾消毒;受精卵先用50mg/l的PVP—I(聚乙稀吡咯烷酮碘)浸洗0.5-1min。再入池孵化;飼料中添加0.2%-0.3%的穩定維生素C;保持蝦池環境穩定,加強巡池觀察,不採用大排大灌換水法等,加以防治。
保護野生對蝦資源, 保證海洋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需要從以下3 方面著手: 儘快建立靈敏、準確、適合早期檢測的技術手段; 政府要制定強有力的措施,嚴格檢疫關品, 杜絕新病原的引入;加強科學普及的力度,提倡科學養殖,嚴格制止對蝦養殖、加工場中廢棄物的隨意排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