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後缺血性膽道病變超聲造影早期診斷的實驗研究》是依託中山大學,由任傑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肝移植後缺血性膽道病變超聲造影早期診斷的實驗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任傑
- 依託單位:中山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缺血性膽道病變(ischemic-type biliary lesion,ITBL)已成為阻礙肝移植長期療效進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但目前缺乏有效的早期診斷方法。膽道微循環受損是ITBL的病理學基礎,若能檢測到膽道血流灌注狀態或許有助於解決早期診斷困難的難題。本研究擬利用超聲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新技術可無創、實時觀測組織血流灌注的特點,使用CEUS觀察犬ITBL模型體內膽道微循環在病程中的一系列變化,旨在獲得CEUS可動態評估微血管結構及功能改變的可靠證據,期望提供一種全新的從微血管層面早期診斷ITBL的無創性方法;為進一步深入研究膽管微循環、探討ITBL發生髮展機制提供一種無創、動態觀察的新手段。
結題摘要
缺血性膽道病變(Ischemic biliary lesion, ITBL)是肝移植後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缺乏無創、有效的早期診斷方法。ITBL的基本病理改變是膽道周圍血管叢受損導致血流灌注減少、膽道損傷。本研究從這一基本病理改變著手,利用超聲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技術可無創、實時觀察組織血流灌注的特點,試圖通過評估膽道血供狀態從而解決ITBL早期診斷的難題。主要研究內容及其結果如下:(1)鑒於相關研究國內外未見報導,課題組首先需確定適合CEUS檢查的膽道缺血動物模型。通過比較小鼠、大鼠、兔及犬,最終選擇紐西蘭兔進行模型製備。建模方法:聯合肝動脈及膽總管下段鉗夾2h以上,可成功製備膽道缺血動物模型;(2)建立統一的CEUS方法,保證後續研究的科學性。最終確定造影劑SonoVue, 劑量0.6mL/次,注射方法為團注,超聲造影時相劃分為動脈期(0-20s),門脈期(21-30s)和延遲期(31-180s);(3)鑒於膽管微小,首先需要驗證CEUS反映膽管血供的可靠性。最終證實CEUS上膽管壁有無增強與膽管供血動脈的開放夾閉一一對應,證實CEUS通過觀察膽管壁的增強水平可反映膽管血供狀態;(4)獲取正常膽管增強表現。正常膽管壁在CEUS上表現為動脈期高增強,門脈期及延遲期等增強。(5)探討CEUS能否顯示膽道缺血改變,從而為早期診斷奠定基礎。結果證實膽道呈現微血管密度減少、膽管上皮受損、膽管壁纖維組織增生等缺血性改變時,在CEUS上表現為動脈期膽管壁低或無增強,這說明膽管壁CEUS增強水平的減低確實反映了膽管微血管受損、血流減少的病理學改變。(6)CEUS定性診斷ITBL的臨床研究。以動物實驗為基礎,將上述研究結果套用於臨床。臨床研究證實,CEUS上動脈期膽管壁無或低增強是ITBL患者的主要特點,以該特點作為診斷標準,2位獨立閱讀者診斷ITBL的敏感性為66.7%和62.5%,特異性為83.3%和83.3%,準確性為72.2%和69.4%,觀察者間一致性良好(κ=0.80)。部分病例提示CEUS可在肝移植術後2周即早期診斷ITBL,較現有診斷方法MRCP於術後3個月的檢出時間大為提前,這不僅解決了早期診斷ITBL的難題,也為ITBL的早期治療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