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痹散,中醫方劑名。出自《辨證錄》卷二。具有益氣和血,疏肝通痹之功效。主治氣血不足而致肝痹,肝氣常逆,胸膈引痛,睡臥多驚,飲食不思,吞酸作嘔,筋脈攣急。
基本介紹
- 名稱:肝痹散
- 出處:《辨證錄》卷二
- 功用:益氣和血,疏肝通痹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人參三錢(9g),當歸一兩(30),川芎五錢(15g),代赭石(末)二錢(6g),羌活五分(1.5g),肉桂一錢(3g),茯苓五錢(15g),酸棗仁一錢(3g),丹砂(末)五分(1.5g)。
用法用量
水煎,調丹砂、代赭石末,同服。
功用
益氣和血,疏肝通痹。
主治
氣血不足而致肝痹,肝氣常逆,胸膈引痛,睡臥多驚,飲食不思,吞酸作嘔,筋脈攣急。
方義
方中用當歸、川芎以生血,加入人參益氣以開血,引代赭石去通肝氣,以佐川、歸之不逮,氣開血通,而後邪可引而出矣。加肉桂以辟寒,加茯苓以利濕,加羌活以除風,則邪自難留,而魂自不亂矣,所以益之棗仁、丹砂收驚特速也。
重要文獻摘要
原方選錄
《辨證錄·痹證門十一則》:“肝痹散治肝之氣血不足,風寒濕邪直入於肝經,致肝氣常逆,胸膈引痛,睡臥多驚,飲食不思,吞酸作嘔。筋脈攣急,而為肝痹之症。人參三錢,當歸一兩,川芎五錢,代赫石二錢,羌活五分,肉桂一錢,茯苓五錢,酸棗仁一錢,丹砂末五分。煎服。”
方論選錄
《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防治指南》:“治療五臟痹常用方劑有:五味子湯、紫蘇子湯、橘皮丸、大半夏湯、白朮湯、溫中法曲丸、枳實薤白桂枝湯、桂枝生薑枳實湯、栝蔞湯、栝蔞薤自白酒湯、麝香丸、人參散、三靈湯、肝痹散、補肝湯、白附子丸、遠志丸、腎痹湯、消陰來復湯等。”
《黃帝內經》:“臟腑經脈定位論治。本篇說‘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痹病在髒、在腑、或在經,分別取相應經脈之‘俞穴’、‘合穴’及相應經脈之穴刺治。方藥方面如心痹之用苓桂術甘湯、瓜萎薤白半夏湯,肝痹之用肝痹散(《辨證奇聞》),肺痹用肺痹湯等(《辨證奇聞》)。”
《風濕病中醫名詞術語》:“方藥:肝痹散(《辨證錄》)加減。方中當歸、川芎養血,人參益氣以生血,代赭石通肝氣,肝得氣血潤養,氣血開通後引邪外出;又有肉桂祛寒,茯苓利濕,羌活除風,則邪自難留而不亂,酸棗仁、丹砂收驚,諸症隨之而解。”
《內經》選讀,:“肝痹:《痹論》云:“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肝藏魂,司疏泄,主和暢氣機。肝病則魂不安藏,故夜臥則驚;肝氣疏泄失常,則水液代謝紊亂,故飲水多而小便頻數;肝氣鬱滯不行,故脅脘脹滿而如懷物之狀。治療肝痹,法主疏肝養血,除痹安魂。可選張仲景之四逆散合酸棗仁湯,或《辨證奇聞》之肝痹散之類。”
《讀經典、學中醫、修醫德?學習四大經典?傳承中醫文化》:“本篇所論五臟六腑痹,系在肢體痹的基礎上,風寒濕邪進一步內侵而致,故可視為肢體痹進一步發展,病情深重而致臟腑精氣血受損,功能障礙而兼見臟腑病候者。其中如心痹可視邪氣深入心臟致心主血脈功能受損失常,如西醫所言之風濕性心臟病,即常出現本篇所言的心痹病候。又如腎痹,則為骨痹病情進一步發展而成,西醫所言之強直性脊椎炎,亦與本證頗相似。其他臟腑痹證,亦可如此視之。後世論痹證,多著重於風寒濕邪內侵,肢體經脈氣血痹阻而致肢節疼痛,拘急麻木不舒之肢體痹,故以臟腑痹命名並討論其辨證論治法則者較少。但清·陳士鐸《辨證奇聞》卷二痹證門,則演繹本篇之旨,對五臟六腑痹的辨證論治作頗為深入的闡發,其中提出的逐痹丹、散痹散、攻痹散,以及肝痹散、肺痹湯、腎痹湯等,亦有一定參考、套用價值。”
《風濕病中西醫診療與調養》:“本法具有養血柔肝,舒筋活絡的作用,多以柔肝舒筋藥為主組成方劑。用治風濕客於筋脈,內傷肝血,或肝血虛復受風濕,筋脈失養之筋腱拘攣,抽制疼痛,關節屈伸不利,或筋腱攣縮,關節強硬等筋痹證。常用代表方如獨活散、芍藥甘草湯、肝痹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