肜姓

商代祭祀的名稱。指祭祀之後第二天又進行的祭祀 [offer sacrifices to gods in the next day]。如:肜日(肜祭之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肜姓
  • 分布:豫、鄂、陝、甘、寧、京
  • 姓氏讀音:róng
  • 起源:肜魚氏
單字,基本字義,肜姓起源,肜魚氏,百家姓探源彤、肜兩姓之由來,彤姓,彤城,繁衍播遷,

單字

肜
五筆:eet
拼音:róng
筆畫:7
部首:月
偏旁:月,彡
筆順編號:3511333
註解
註解
róng
〔名〕
〔形〕
通“融”。和樂 [harmonious and happy;comfortable]
殷日肜,周日繹。——《公羊傳·宣公八年》
肜 chēn
基本字義
1. 船航行的樣子。

基本字義

肜 rong
1. 商代祭祀的名稱。指祭祀之後第二天又進行的祭祀 。肜日(肜祭之日:紀念烹飪始祖肜魚氏,因肜魚氏為皇帝次妃,故次日祭稱之為肜祭、肜日)
2. 姓。肜姓為黃帝後裔,據《通志·二六·以國為氏》云:“肜氏本彤氏,避仇改為肜氏。”因周朝公族姓姬,是大禹嫡裔。
〈形〉:通“融”。和樂
又音: chēn,船航行的樣子。
康熙字典
《廣韻》以戎切《集韻》《韻會》余中切《正韻》以中切,??音融。《廣韻》祭名。《爾雅·釋天》繹又祭也。商曰肜。《疏》肜者,相尋不絕之意。《書·高宗肜日傳》祭之明日又祭也。 又姓。《前漢·古今人表》肜魚氏。《注》黃帝妃。 又《韻會》痴林切《正韻》醜林切,音琛。《正韻》船行貌。

肜姓起源

肜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遠古傳說時代。

肜魚氏

黃帝“第三妃肜魚氏生子二:揮、夷彭(夷鼓)”。“揮造弧矢,封於張。” 明張浚《張姓統宗譜》:“吾張氏得姓者,自軒轅黃帝第三妃肜魚氏之子揮,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官封弓正,主祖弧星”。 氐人氏(魚圖騰)繼承炎帝氏以建木為表,通天達地。制歷,是肜魚氏之後。 傳說肜魚氏發明了烹調和筷子。 肜魚氏的圖騰由彤魚和太陽組成。實行大山天齊紀曆,如魚下“日”所示:“日”下一橫為水平,兩側的太極印為日升降軌跡;日上一橫為地平,中央為天齊建木,以此觀測太陽運行。肜魚氏尚彤與赤。

百家姓探源彤、肜兩姓之由來

古之姓氏,仍以戰功卓著者而封姓氏,以亡國者封國民姓氏。
彤姓、肜姓是以國為姓氏。
彤:彤氏 出於彤伯,周同姓之國,為成王宗伯。
肜:肜氏 本彤氏,避仇改為肜。

彤姓

姓氏。北京、山西太原、臨汾,湖北武漢,四川成都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據河南省偃師市《姬氏志》介紹:“彤姓,出自姬姓。” 一、《鄭通志 氏族略》云:“出於彤伯。周同姓之國。為成王宗伯。”《 廣韻 冬》記載:“彤,姓。彤伯為成王宗支。”《史記》云:“彤伯為成王宗伯。”《路史》則云:“周成王封支子於彤。後以為氏。”《通志 二六 二 以國為氏》記載:“彤氏,出於彤伯。周之同姓國,為成王宗伯。”據《路史》記載:西周成王姬誦,封其支子於彤城(今陝西省華縣境內),建立彤國,為伯爵爵位,世稱彤伯,其後以國為姓,乃成彤氏。《中國古今姓氏大辭典》:“上述所云不盡相同。此以國為氏。系出姬姓。”顯然是黃帝後裔。
二、據《史記》記載:“彤姓出自姬姓,大禹王之後,因受封於彤城得複姓彤城氏,後省文去城字,遂成為彤姓。”因為大禹系出黃帝之後,所以,這一支彤姓亦是黃帝後裔。
明朝有彤浩,永樂中三水縣教諭;又有彤鎧,南昌千戶。

彤城

彤城:西周諸侯國彤國都城,位於今陝西省華縣西南。
彤國:姬姓,伯爵。《史記》云:“彤伯為成王宗伯。”《路史》云:“周成王封支子於彤。後以為氏。”據《路史》載,西周成王姬誦,封其支子於彤,都彤城。
2003年,華縣東陽鄉境內發現已西周古墓群,其中有9座是王墓,而東陽鄉正好位於華縣西南,由此可推斷,彤國應該就在今華縣高塘鎮,東陽鄉一帶。
古代百姓以國為姓,由此可見,這裡便是彤姓、肜姓的發源地。
夏桀滅彤,避仇更肜
肜姓為黃帝後裔,據《通志·二六·以國為氏》云:“肜氏本彤氏,避仇改為肜氏。”因周朝公族姓姬,是大禹嫡裔。
夏末衰敗,諸侯多不朝奉。夏桀六年,夏桀以“夏朝舊制”的名義,舉行大朝。夏桀討伐不來入朝的彤城氏和黨高氏。夏桀討伐具典型意義:彤城彤城氏與夏宗室同姓,雖親必伐;黨高氏在北方(接近內蒙古),雖遠必伐。彤城氏大敗滅國。彤城氏和黨高氏的財寶、妻妾、子女被夏桀全部運回了堪鄩(洛陽)。出逃子後為避仇隱彤姓為肜姓。

繁衍播遷

明朝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民之肜姓後裔分布於豫、鄂、陝、甘、寧、京等地。
當代肜姓分布
肜姓目前主要分布在河南新野,約2000人眾。傳為明朝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民,初至新野縣樊集鄉肜莊村,與樊集樊姓、張姓遷祖為三連理(俗稱挑擔),目前主要分布在新野縣樊集鄉肜莊村、歪子鎮北肜莊村、城郊鄉肜營村、沙堰鎮夏管營村等,肜氏宗祠“除四舊”被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