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直腸惡性黑色素瘤

肛管直腸惡性黑色素瘤

概述,臨床表現,檢查,治療,

概述

肛管直腸惡性黑色素瘤(anorectal malignant melanoma , AMM )由Moore ( 1857 )首次報導,是一種少見且預後極差的腫瘤,具有很強的侵襲性和轉移性,臨床極易誤診。肛管直腸黑色素瘤占全部惡性黑色素瘤的l %一2 %,占大腸腫瘤的0 . 1 % ? 1 . 9 % ,占肛管惡性腫瘤的0 . 25 % ? 2 . 5 %。好發於50 歲以上女性238( 77 . 8 % )。5 年生存率僅9 %一17 %。
肛管直腸惡性黑色素瘤占原發性肛管腫瘤的O.2%~1.2%。本病70%~90%發生於齒線肛管處,其餘發生於肛周皮膚。本病以老年人多見,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預後惡劣。本病來源於黑色素細胞的惡性變。黑色素細胞或其母細胞來源於外胚層的神經嵴細胞,在胚胎髮育過程中遷移到皮膚、眼、黏膜表面和神經系統等部位。在某些因素的影響下,如激素代謝失調、化學刺激及高能輻射損傷,使黑色素細胞過度增生及惡變。有人認為,肛管直腸交界部屬於復層鱗狀上皮,聚集著大量黑色素細胞,這是肛管直腸黑色素瘤發生的組織學基礎。

臨床表現

( l )肛門部有暗紅色腫塊脫出,類似血栓痔嵌頓。早期較小,可自行回納,後漸增大,約核桃大小,便後往往須以手助其還納。占14 %一53 %。
( 2 )便血。因腫瘤易受糞便摩擦或外傷所致,多為新鮮血,有時也為鑽液血便,或有暗褐色溢液,伴有惡臭味。發生率占23 % ? 73 %。
239
( 3 )直腸肛管刺激症狀。肛門墜脹不適,排便習慣改變,排便不盡感,有時出現腹瀉、便秘交替,甚至發生排便受阻。腫瘤侵犯肛門括約肌時,可伴有肛門疼痛。
( 4 )局部腫塊。外形似草傘、蒂短而寬,或呈結節狀,一般為3 一6 cm , 有時呈菜花狀,大部呈黑色。

檢查

本病容易被誤診為痔、息肉或直腸癌,特別是某些無色素的惡性黑色素瘤,更易被誤診。直腸指檢、直腸鏡檢查極為重要。對可疑病變,應行組織活檢。3 .治療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手術方式。如一般情況較好,腹會陰聯合切除(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 , ^ PR )加雙側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能更加徹底切除直腸、肛管及邊緣的癌腫,清除腸系膜淋巴結及腹股溝淋巴結的轉移病灶,降低局部復發率。如能確定病灶局限、無浸潤,無遠處轉移,也可選擇局部廣泛切除。

治療

手術治療輔以化療、放療及免疫治療,可能效果更好。① 化療。常用的化療藥物有達卡巴啼(DTIC )、卡莫司汀(BCNU )、長春新鹼(VCR )、放線菌素。(DACT )、經基脈(HU )等,可以單獨用藥,最好聯合用藥。② 放療。可局部控制疾病,用於減輕疼痛,緩解症狀及治療骨、腦、脊髓的轉移。③ 免疫治療。可套用特異性腫瘤疫苗主動免疫治療,干擾素、活化的淋巴因子殺傷細胞及單克隆抗體等。④ 也可試用己烯雌酚、他莫昔芬(TAM )和醋酸甲經孕酮(M 隊)等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