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液散閩南話又叫“豬肚粉”,是廈門已故名醫周慕卿祖傳秘方。該方用於治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腸鳴腹瀉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在閩南地區和東南亞地區華人中享有很高的聲譽。20世紀60年代,周氏傳人將該方獻給我院製劑室,作為院內製劑廣泛運用於臨床,療效顯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肚液散
- 別名:豬肚粉
- 來源:廈門
- 類型:祖傳秘方
摘要,關鍵字,資料與方法,一般資料,診斷標準,治療方法,結果,討論,
摘要
目的 觀察肚液散對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 方法 將106例本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0例採用肚液散口服治療;對照組46例採用參苓白朮散口服治療,並結合臨床對症支持治療。 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91.7%,對照組總有效率82.6%。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治療組療效優於對照組。 結論 肚液散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顯著。
關鍵字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肚液散;中醫藥療法
為了進一步探討該藥的臨床療效,我科於2005年1月~2006年12月,對60例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用肚液散進行治療,並與參苓白朮散療效進行對比,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
共觀察106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齡19~61歲,19~40歲者23例,41~61歲者37例,平均42.2歲;病程1~5年,平均3.2年。對照組46例,男29例,女17例,年齡18~60歲,18~40歲者21例,41~60歲者25例,平均41歲;病程1.2~5.1年,平均3.1年。兩組病例在病情、病程、性別、年齡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
診斷標準
兩組病例均參照1993年6月太原全國慢性非感染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制定的《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1】制定。均經多 次大便細菌培養無致病菌生長,可排除慢性菌痢及阿米巴痢疾等病。纖維結腸鏡檢見黏膜充血、水腫、有潰瘍或潰瘍融合成片,並在潰瘍表面上有黃白色分泌物。
治療方法
1.3.1 服藥方法 治療組基本方為肚液散口服,每服3g,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對照組口服參苓白朮散,每服3g,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療程60天。兩組病例中腹瀉嚴重者均可給予輸液對症支持治療以預防電解質紊亂。
1.3.2 療效標準 參考衛生部《中藥新藥治療慢 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及1987年全國性學術會議的療效標準制定如下標準:基本治癒:臨床症狀消失,大便常規及鏡檢正常,腸鏡等檢查示腸黏膜病變消失;好轉:臨床症狀減輕,大便常規及鏡檢好轉,腸鏡等檢查示腸黏膜病變較前明顯改善;無效:臨床症狀,大便化驗、腸鏡等檢查均無明顯改善。
結果
兩組病例經過2個月治療後,結果見表1。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治療組基本治癒45例(75%),好轉10例(16.7%),無效5例(8.3%),總有效率為91.7%;對照組基本治癒30例(65.2%),好轉8例(17.4%),無效8例(17.4%),總有效率82.6%。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治療組明顯優於對照組。
討論
潰瘍性結腸炎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性疾病,病程遷延難愈,迄今尚無特殊療法,嚴重影響人類健康。認為免疫功能異常及遺傳因素、感染及精神因素為本病發病的主要誘因。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屬中醫腹痛、泄瀉等範疇,其病因病機主要是飲食不節或感受外邪,損傷脾胃功能所致,證屬本虛標實。治宜標本兼治,故治療之法當健脾益氣,調中固澀為主。肚液散是由中藥山藥、太子參、雞內金、麥芽、砂仁、丁香、肉豆蔻等加次碳酸鉍、胰酶等組成的成藥製劑。方中山藥、太子參健脾益氣為君;雞內金、麥芽消食導滯,砂仁醒脾和胃;丁香、肉豆蔻溫中行氣;另加次碳酸鉍收斂止瀉。諸藥共配具有健脾胃、助消化、增進食慾、收斂止瀉的功效。